• 您当前位置:华夏佘氏家族网 > 佘氏文化 >
  • 浙江长兴麻园佘氏

    2015-07-09 10:37 来源: 华夏佘氏网  作者 佘余
    导读:浙江长兴麻园佘氏序 浙江长兴麻园佘氏最近一次修谱距今七十一年,本次修谱依靠祖宗德厚、大家支持,来之不易。为了家族的长远发展,我们将全力提升家族文化,提升家族文化的基础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素质,要提升每个人的素质,必须从根上抓起。中国古代的家教是
    浙江长兴麻园佘氏序   
      浙江长兴麻园佘氏最近一次修谱距今七十一年,本次修谱依靠祖宗德厚、大家支持,来之不易。为了家族的长远发展,我们将全力提升家族文化,提升家族文化的基础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素质,要提升每个人的素质,必须从根上抓起。中国古代的家教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根,培养了、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为日后成才,为国家社会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遗憾的是鸦片战争后的百年,我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使得家教没有很好的传承下来,我们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系统的家庭教育。
         所以今天要补上这一课,而且这是基础的一课。作为佘氏家族一员,本人虽才疏学浅,但尽心尽力,撰写三篇文章,向有关人员多次请教,与族人共同商量,吸取合理建议,几易其稿,旨在传承良好的家规家教,又适合于现代人学习,故取名《麻园佘氏家族文化》,落款名“佘余”,并非真名,其意在“佘、余”同根,“佘、余”两族兴盛,希望吾族子孙就三篇文章,看一遍不够,要多看几遍,文中有许多重复之处,即重要之处,光看不行,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学以致用。读书志在圣贤,尤其是《印光大师文钞》人人必读,真学真干,那么对吾族每个人素质的提高,成圣成贤,家庭幸福,家族兴旺,乃至于国家昌盛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大家见谅,并予批评指正,我感恩接受。最后祝国泰民安,家族兴旺。是为序。
    家族文化复兴篇
         长兴麻园佘氏最近一次修谱距今七十一年,麻园佘氏复兴不仅是吾族复兴,实是关系到祖国的伟大复兴,宇宙众生更加和谐。本次修谱依靠祖宗积德深厚,筹备组人员组织两次大会宣传发动,筹集资金,大家齐心协力,积极响应,吾族谱终于修编,来之不易。据族谱和史书记载,吾佘氏乃黄帝,大禹,由余之后,是圣贤的后代,本姓余,东晋明帝时改姓佘,代代人文蔚起,名贤辈出。唐宋尤为鼎盛,有唐大学士钦公,宋工部尚书靖公,宜兴第一个状元中公,丞相端礼公等,他们为国家做出丰功伟绩,为世人所赞誉。二十三世周行公从大乘搬迁至麻园四百多年来,承祖先的福荫,佘氏子孙达二千余人,目前在各个单位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和经商办企业有成就者近百人,大学毕业生300余人,我们从家谱中看到祖先的荣耀,非常自豪,同时也深感惭愧。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子孙兴旺在于积善,重在教育。一个家族要长久兴旺,就要长久积善,能长久积善,关键在长久重视教育,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和愿力,圣贤是教出来的,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家族的复兴呢?
         一:目标明确。我们谋划复兴家族,造福众生的长远计划,确立分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用一个甲子即六十年时间,使我族有贤才接近唐宋时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一个甲子即六十年时间,我族有大量贤才涌现。第三步根本计划就是从现在起到尽未来际佘氏能培养出世出世间圣贤人才,这才是真正的大孝,才是修谱的真正目的。
         二:共尊家教。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吾族谱尘封几十年,目前知道家规的人不多,落实家规的人更少,所以要提倡全族上下,共同学习吾族家规家教,学习先祖靖公的《训规 家训 从政六箴》,同时还要学习《弟子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等善书,学了在于做才有效,这是复兴家族当前非常迫切十分重要的事情,至于年纪大的,文化浅的,要按照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的要求落实到日常生活中,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主义仆忠,实现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家族和谐,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见人行善,发欢喜心,出赞叹语。决不可生妒忌心,宜痛戒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重视胎教。世有贤母,方有贤子。伊古贤母,从事胎教,钧陶于禀质之初,化育于未生之前,而必期其习与性成也。周之开国基于三太,而文王之圣,由于胎教。是知世无圣贤之士,由世少圣贤之母所致也,使其母皆知有三太,多效法三太,则其子纵不为圣人,也绝非等闲之辈。所以奉劝吾族妇女皆学三太。凡女人怀孕后要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时时端庄守法,要多读善书,多读圣贤的书,遵循圣贤的教诲,怀孕后和新生儿七天内,真诚恭敬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至诚念地藏菩萨圣号,念佛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全家全族人念更佳,是新生儿获福无量,所生儿女必相貌端严,性情慈善,天资聪明。所以奉劝吾族上下能个个至诚读诵,并依教奉行,此乃真孝。
       四:家教妙用。古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的根本,小孩在三岁前离不开母亲,相夫教子是女人的天职,母亲一言一行,小孩都在模仿与记忆,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是以圣贤之道来作为教育孩子的方针,通过学习落实圣贤的教诲,让小孩能在一生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乃至于成圣成贤。家教家规,《弟子规》等书小孩要熟记背诵,教他落实,父母与小孩共同学习,共同遵守,父严母慈,父母乃儿女模范,在待人处事接物中把家规家教、《弟子规》落实好,能为子弟做榜样始,要在行为举止言谈与礼仪风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凡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悌忠信,勤俭温恭,致其长而入学读书,令其读《四书》、《五经》,方有受益之基,幼时如是,愈读书愈贤善,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光宗耀祖也。从小接受圣贤教育非常重要,打下了人生的底色,对当前的学校功课,非但没有妨碍,而且还有帮助,否则任性娇惯,养成败类,纵有天姿,亦不知读书为学圣贤,则读的书愈多愈坏。人生教育可划分为4个阶段;三岁前幼儿养性,性德纯正,心如明镜,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移,怡养本性。十三岁前童蒙养正,知识略萌,记忆犹强,培养正见;十三岁后,少年养志,崇效楷模,悟性转强,启养心志;成年养德,德业无穷,学无止境,成年学养德行,随时皆宜,无有终时。
       五:学习先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吾族长辈扫墓,祭祖要带领子女同往。对过去的祖宗这么尊敬,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顺的。培养子女饮水思源,父母祭祖要教子女学习祖先的德行,祖先建功成圣成贤,品德如何高尚,对国家的贡献如何大,我们后辈要以祖先为榜样,规范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在祖宗脸上抹黑。
       六:立志高远。吾族子孙要心胸开阔,志存高远,读书志在圣贤,为人处世,不是为个人谋利,也不是为一族谋利,而是为天下人谋利,更甚者要为众生谋利。每个人根据个人的根性不同,士工农商都可有成就,但多要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乐天知命,协两用中,随遇而安的理念,存敬畏心,谦和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放下自私自利的杂念,提起利益众生的正念,精进不止,自然能成就一番事业,乃至成圣成贤。每个人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诸如麻将、扑克、游戏等无益事不闻不问,要挤出时间学习圣贤的教诲,边学边做,内心自然充满快乐,自然会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即使大富大贵,则更要居安思危,更要惜福,节俭,爱惜物命。要成圣成贤,请认真读《印光大师文钞》,真学真干,定有成就。
       七:贵在方法。吾族子孙要人才辈出,方法非常重要,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而不能为尧舜,不能作佛者,只有性德没有修德,此之修德,最初由贤父母师长而启发之,继则自己孜孜矻矻,努力修持。虽未能即到尧舜与佛之地位,其之下愚之人,日在人欲中埋没者,以天渊悬殊矣,幸其在尧舜作佛之机在我,望佘氏子孙,各自勉之,则国之大幸,天下大幸。要有大成就者,要从小扎好我国传统文化三个根,即《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三个根是互相联系的,只要最基础的《弟子规》这个根扎深,其余两个根扎深就容易了,《弟子规》这个根扎深在于从小家规家教落到实处,象我们现今在世人员,由于这个根已断七八十年。所以要认真补课,根扎好了,要选择各自当机法门,一部经典,一个法门,长时熏修,一门深入,定有成就。命运是注定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命运在于自己,在于正确的方法,大家可以读《了凡四训》,你就会知道命运是怎么回事,命运怎么改变。就会懂得因果。须知有因必有果,已若种孝敬慈爱之因,自然得孝敬慈爱之果,为人即是为己,害人甚于害己,固宜尽我之职分。
    吾族上下,如果按照以上要求实行,五年就有成就体现,二十年将会有大成就者,三步走的计划就会提前实现,关键在每个人能真信真做。做不要求别人,在于要求自己,即使大家不信不做,我一个人也要深信力行,谁做谁就受益,做多少就会得益多少,希望吾族子孙个个真信真干,不仅家族兴旺,国家兴旺,还会造福世界,造福众生。

    家族文化积善篇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子孙盛衰系积善与积恶而已,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想家族兴旺,但很多人事与愿违,有的人甚至拔苗助长,用不正当手段获得结果,毁了整个家族。那么如何才能积善呢?下面我分三方面说明,望我族子孙尽力为之。
         一、深信因果。
    信为道源功德母,要真信首先要了解事实真相,真正懂得了它才会深信,世间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拥有财富,地位,聪明智慧,健康长寿,子孙兴旺。但是他不知道修因,没有因哪里来的果?所以我们要得如意的果报,一定要知道修因,财富与功名富贵是果报,而修财布施是因缘,子孙兴旺在于积善重在教育。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因果的道理是真理是事实,诸位在仔细读《了凡四训》就能有相当的认识与明了,而后才知道如何修因而感得圆满的果报,我们看到眼前世间有不少富贵之人,可是仔细观察他似乎他并没有过人之处,好像是个平凡的人,为什么他在社会上拥有崇高的地位,拥有大量的财富?世人往往看到这个现象,觉得不平。认为老天爷不公平。我的智慧能力都比他强,为什么我得不到地位和财富,过着贫穷困苦的日子?这是世间人只看到眼前,没有看到过去和来生,所以才有不平的感触,如果一个人能看到过去,现在,未来,他的心就平了。为什么呢?这一生中所得的富贵,原来是他前生所修的善因。这一世虽然有智慧有能力,却贫穷潦倒,是前世没有种福,所以修什么因,得什么果,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中报应丝毫不爽。也许有人要问,我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这一生中能不能得到一些财富,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是完全有可能的!知道这个道理以及事实真相,现在就开始认真努力,如理如法的修学,几年之后果报就会显现。《了凡四训》就是我们最好的证明。其实世间象袁了凡先生这样修行,而获得果报的人很多,只是了凡先生都写出来了,还有许多象了凡先生一样的,甚至于果报比了凡先生殊胜得多的,这些人没有写出来。如果我们细细地观察,古今中外这些果报的事例都在眼前,尤其在家谱中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一套家谱记载了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你从中就可以总结出规律来。先祖靖公积善,儿子是进士,孙子是状元,先祖端礼公的祖父,以积善著名,孙子成为丞相。其它可以从孔氏家谱,范仲淹等家谱中充分证明这一点。可见得这椿事情真实不虚,因此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富贵,要紧的是开始认真的修学。如果不知道积极的断恶修善,纵得富贵也是很难保持的。自古以来,享富贵的人家,能保持三代的就很稀少,甚至于一生都不能保全,这样的事在当今社会里我们看得太多了。积财亿万,地位崇高,没过几年他倒闭了,他犯罪被判刑了,其中的因果非常复杂,一时的发达是他前生种的善因的果报显现。他不能保持,是愚昧无知,狂妄造作,罪业所致。所以败亡往往只在眼前,这是多么可惜,这些现象就是我们最好的教训。
    我们见到成功的人,要向他学习,见到失败的人,要认真反省,决不能走他错误的道路,这就是真正的聪明人,懂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创造美好的明天。要是眼光更利的,看得更远的,做到修福而不受福德,也就是我们尽心尽力修福而不享福,那这个福报就更大了,能成圣成贤,超凡入圣。要认真修学,使我们自身,家庭,事业,家族样样都能美满,而真正能求得事事如意,这是肯定能做得到的,关键就在于你合理合法,如理如法,必能求得。
         二、愿力宏深。
    既然明白因果道理,知道了那些该做,那些不该做,就要从因上做起。发大愿真干,行善积德,重视家教,永远不变,世代相传,为社会为天下培养出栋梁之材,圣贤之才。圣贤是教出来的,是一个家庭长久积累的结果,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要立志成圣成贤。自己从早到晚时时刻刻要行善积德,成为一切众生的榜样,有这个念头就是圣心圣念 ,自己是一切人的榜样,家庭是一切家庭的榜样,事业是一切事业的榜样。心胸开阔才能成就大事,不是为个人谋利,而是为天下谋利,为众生谋利,在行善积德的道路上,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不忘初心,坚定不移,恒久坚持行善,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只有行善才能形成优良的种子和肥沃的土壤,只有教育才能培养好这棵幼苗,使其茁壮成长,长久积善,才能保持良好的家教,只有长久保持良好的家教,才能确保长久积善,往圣贤的道路上永不停步,不断前进。即使周围的人不信不做,一个人也要深信真做,即使困难大也无所畏惧,即使大富大贵,更要居安思危,更要惜福节俭,爱惜物命,不能沉浸在富贵里,更要警惕,更要加快往圣贤道路上的步伐。每个人要立下宏愿从当下做起,按圣贤的标准衡量自己,并真正把圣贤的标准落实好,直至成圣贤,并要求子孙后代,代代相传,到尽未来际。
         三、贵在力行。
    懂得道理,真相明白,在于落实,关键要掌握方法,知道怎么落实,才能事半功倍。
    1.断恶修善。做人最重要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我们要明白何为恶,何为善,恶如何断,善如何修。善恶总分为十善十恶,细分则无量无边 ,请大家修学《佛说十善业道经》,要做到断十恶,修十善,必须从基础学起,从《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做起。《弟子规》百分之百做到《太上感应篇》就容易做到,《太上感应篇》做到,十善业做到就不难了。十善业做到了“净业三福”就能进一步落实。断恶修善对一个家族来说是兴旺的根本,几代积善,家族中才能有大圣大贤培养出来。要成圣成贤,请认真读《印光大师文钞》,真学真干,定有成就。
    2.重视胎教。胎教学习周之三太,也就是中国人称自己妻子为太太的由来,这是我们老祖宗对妇女最高最尊的称呼。太太就是能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圣人的妇女。周之三太的胎教非常好,吾族妇女要效法三太。今天我推荐给大家,妇女怀孕后和新生儿出生七天内,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至诚念地藏菩萨圣号,念佛,有不可思议功德,新生儿获福无量,所生儿女必相貌端正,性情慈善,天资聪明,所以奉劝吾族上下,男女老少,个个至诚读诵,并依教奉行,此乃真孝。
    3.幼儿养性。小孩零至三岁前,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性德纯正,心如明境,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移,幼儿怡养本性,正宜此时。父母亲作好榜样,严格按《弟子规》做,表现给孩子看,时时端庄守法。所谓“教儿婴孩、教妇初来”,从幼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勤俭温恭,扎好根,培养良好的习惯,大了决定贤善,若小时任性娇惯,概不教训,大了不是庸流,便是匪类,此时后悔,了无所益。其习性成,故当谨之于始也,天下之治乱皆基于此。
    4.童蒙养正。至十三岁前,物欲微薰,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童蒙培养正见,正宜此时。接受正知正见,圣贤教育,明白因果的道理,学习《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佛说十善业道经》等,并认真落实,致其长而入学读书,令其读《四书》、《五经》,实是人生的根基。
    5.少年养志。十三岁后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逸情泳,故真性渐隐,记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效楷模,悟性转强。少年启养心志,正宜此时。读书志在圣贤,心胸开阔,为人处世不是为个人谋利,是为天下人谋利,为众生谋利。立志高远,从小要有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志气。
    6.成年养德。凡所当读书,如能自幼扎根熟读,庶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学以致用,而为将来成学立业之深基,修身明德之永磐。唯德业无穷,学无止境,成年学养行德,随时皆宜,无有终时。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正知正见,终身行善,积功累德。
    7.家教纯正。 父母亲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自己要按家规家教、《弟子规》行事,家庭其他成员也一样,在小孩面前要规规矩矩,有板有眼,诸如游戏、赌博、杀盗淫妄的电视节目等不能让小孩子接触,邻里环境也一样,不健康的人员不能让小孩接触,家规家教要符合圣贤之道。以孝治家。从小让小孩学会礼貌,敬畏,感恩。从“净业三福”做起,学习祖先的德行,祖先建功立业,成圣成贤,品德高尚。我们认真学习,教育小孩,千万不能在祖宗脸上抹黑。所以父母,家人交往人群,居住环境的选择,小孩应接受哪些教育,父母要严格把关。
    深信因果,是明理,愿力宏深,是我们的发心,贵在力行,是真干。这三个方面合起来是一件事,是一个整体,不明理不会发心,也不会真干,希望大家能做到,深信,发愿,力行。这是一个基础的教育方法,是扎根的方法,有了这个基础,以后不管攻哪一门定会有大成就。
     
    家族文化教育篇
         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若无德去之不远,做事先做人,做官先做人,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很浮燥,同时也看到许多道德高尚的人,说明人性本善,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善的一面,要使每个人善的一面发扬光大,关键在于教育。那么怎么教才能提升每个人、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呢?我们在童年的时候有疑惑的问题会问父母亲,今天我们碰到难于解决的问题不仿问问我们老祖宗,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找答案,吸取营养。
         一、建国君民、教育为先
    中国有5000年文明,早在《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育为先”说明教育的重要性。“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即好的品德教育占教育的核心地位,如果现在教育秉承这样的理念(长善救失),随着教育时间增长,品德越来越高。
    教育主要包括: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始
    早在周朝,也是中国人古代妻子称为太太的由来,太太就是母亲从胎教开始,实行最完善家教,把子女培养成圣贤人。据《史记·周本记》记载,“太妊,端一诚庄,惟德能行,及其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识百”。周朝太姜、太妊、太姒,三个女人是三代婆媳关系,教出了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圣人,为周朝创下了867年王朝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家教的典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榜样,现在父母不注意,夫妻吵架,妻子在小孩的面前讲丈夫的不是,丈夫在小孩面前骂妻子,这样小孩就不会尊敬父母,反之妻子教育子女,要孝敬父亲,因为父亲在外面工作很辛苦,要养家糊口,丈夫教育子女要孝敬母亲,因为母亲十月怀胎,从小到大很不容易,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要带领子女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过去的祖宗这么尊敬,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顺的。培养子女饮水思念。父母祭祖要教子女学习祖先的德行,祖先的品德是如何高尚,对国家的贡献如何大,我们后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在祖宗脸上抹黑。
         (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
    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孝敬父母。父母在家里教育孩子尊敬师长,老师教学生教敬父母,这样效果很好,但现在很多学生在学校有点委曲,父母就到学校找校长、老师论是非,这样以后孩子犯错误老师不敢教,会一错再错。古代小孩有错被老师批评,家长会带着礼物去感谢老师,这样小孩下次就很难犯错误,老师也非常负责任。父亲送儿子上学会带上礼物去见老师表示对老师恭敬,到老师那里先带小孩对孔老夫子像行三跪、九叩首大礼。然后请老师上坐,父亲带小孩行三跪九叩首大礼,这样做是表演,孩子看父亲这样恭敬,老师的话肯定听,老师教他孝敬父母,这样孩子很容易教育。老师坐在上面接受了家长和孩子的最重礼,他的心里是什么感受呢?他战战兢兢生怕自己德行不够,学识不好,教错了别人的孩子,担误了家长的重托和期望,他一定很认真地把孩子教导好。学校教学生孝敬父母内容包括: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瞻养父母最重要是从内心对父母有感恩之心和恭敬之心。真正的孝子孔老夫子讲:“父母只仅仅为子女的疾病而担优,其它什么事情父母多不担忧了”。上学功课不好父母担忧不孝,夫妻不和父母担忧不孝,教子无方不孝,不廉洁东窗事发父母担忧不孝。养父母之志,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成就事业,扬名于后。为国家付出,这也是孝。
         (三)社会教育是教育的扩展
    诗、词、歌舞、戏剧、小说等都是社会教育的形式。古代社会教育有一个理念“思无邪”,不能引起人们不健康的理念。诗经开篇《关鸠》中的窈窕淑女,是寻找配偶的标准,指贤德善良的女人,睢鸠鸟选择伴侣一生不变,也是教育人们不能抛弃患难与共的配偶,连鸟都不如,这个方法很好,值得我们借鉴。中国古代的妇女不识字,他的道德教育、社会教育中看戏剧,所有古代的戏剧注重道德教育,古代倡导德音、雅乐。中国古代社会教育主要靠儒释道三家承担,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宗教文化,是伦理道德教育的文化。古代皇权,相权分得很清楚,寺是皇帝的一级办事机构,最高长官叫卿,宰相下面一级办事机构叫部,长官是尚书,所以释家的寺是皇帝的一级办事机构,寺院是教育的场所,而不是宗教的场所。寺院是把博物馆、图书馆、教室完美结合在一起是高度艺术化的教育,不是误认为迷信,都有教育的意义,比如天王殿四大天王,我们一进门你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天王殿的正当中供奉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造的是布袋和尚形象;他代表是什么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满面笑容,他代表的意义就是什么资格可以入佛门。佛弟子必须要具备的条件: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欢喜心接待一切众生,这才是入佛门必备的条件。所以他是教育,而不可以当作神明来祭祀,你一定要懂得它真正的含义。你明了之后,才会对于佛家教育佩服到五体投地,不能不称赞,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圆满的设施。如果用现在教育上的名词,不有一切的佛、菩萨、一切设施都是教育的工具,香、烛都是教具。两边的四大天王,是表护法的,护谁的法,护我们自己。“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这是从比喻上说,持国里面最重要的含意就是“负责尽分”。我们修身、齐家,也就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自己是什么身份,就是负担起什么样的职责。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做得圆圆满满,每一个人在他自己的岗位上都能尽忠职守,负责尽职,这才能护持国家,他表的教我们的是这个意思。持国天王手上拿的琵琶,它也是表法的。这个代表什么呢?负责尽职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所以讲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就象弦一样,你要是太紧了,它就会断掉;太松了就弹不响了,一定要调节到恰到好处,这就是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守分寸,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它是这个意思啊!“南方增长天王”。“增长”用现代话说就是求进步,不进则退。儒家教育说日日新,日新又新,永远在求进步;佛法讲精进,不但要进步,还要精纯,进步当中要守住精纯,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所以佛永远站在时代前端,永远指导时代,那你不求进步怎么行,整个社会都在进步,你落在后面,这个会被淘汰掉的。所以德行上要进步,智慧要增长,技能要进步,才艺也要进步,乃至于我们生活品质也要天天往上提升,这才是佛法。古代在清朝顺治皇帝以前要到寺院学习是不容易的,先要考上进士,皇帝亲自考试,同时对佛学通达,所以在寺院学习的人的学识很渊博。增长天王手上拿的是宝剑,这个剑是表法的,代表是智慧之剑,能断烦恼,烦恼象丝、象乱麻一样,所以快刀斩乱麻,唯有智慧才能够把所有的这些烦杂的事统统都解决掉,它表这个意思。“西方广目天王”教给我们要多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智慧从这里来的呀!要读书,要到处去看、去考察,人家的长处我们学习,人家的缺陷,反省我们有没有。我们能够采人之长,舍人之短,建设我们的国家,建设我们的社会,这样岂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国家,最美好的社会了吗?广目天王左手拿的是一条龙或蛇,代表变化莫测。这是讲人心、社会、世界,非常复杂、经常变化,另一只手拿着珠子,珠子是不变的规律,要以不变应万变,不被表象所迷惑。北方多闻天王表多听,手中拿一把伞,伞表遮被污染,在广学多闻时要学好的,防止污染,四大天王就是高度艺术化教育。通过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进行教育。佛法传到中国以后为什么历代帝皇重视推崇,《梵网菩萨戒经》指出:“不作国贼、不谤国主” ,在《璎珞菩萨戒经》中指出“不漏国税,不犯国制”。要求“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皇帝一听很欢喜,儒释道为建和谐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传统文化要做到知行合一。
         二、教育首德,孝悌为本
    道德教育有次序,不能颠倒,“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道德教育是对父母的孝,兄弟的悌开始,从这里树立起来。“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一个不爱、不尊敬父母而去爱、去尊敬他人是与德行背离的,爱他人也是假的,以什么样的心与人交往;恩义情义最大的是父母、是爱的原点。如果不是这样就是利害之心。所以古代选官,从汉代开始要举“孝廉”,孝父母会孝皇帝,廉洁的人会爱百姓。历史上道德教育靠制度建设来保证。
         三、德高承远,率先垂范
    “教,上所施,下所效”《说文解字》,道德教育与知识传播有所不同,道德教育主要靠身教,上行下效。“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在位领导者德行如风,被领导者德行如草,风吹到那里,草倒向那里。实践证明,上行则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所以古人讲“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就要把德行好的人放在领导位置上,如果一个德行不好的人放在领导位置上,他坏的品行就会很快传播给百姓。领导自私自利,下属也会跟着自私自利。“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为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礼记》。下级往往会跟从上级领导好恶行事,上级如果喜欢某物,下级可能会更喜欢,所以领导的喜恶不可不慎重,因为他是人民的表率。在家里也是一个道理父母是孩子的表率,现在有很多人说自己的子女不孝顺、不听话,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在自己,比如逢年过节,带小孩到爷爷奶奶一起吃饭,第一筷菜要给长辈,如果反了,给最小的,给孩子,长辈也夹菜给孩子,那么小孩最大,把小孩带坏了。所以要“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弟子规》。我认为非常正确。所以教儿教女先教自己,领导者先受教育。
         四、行由不得,反求诸己
    做一件事,没有做好,不要怪谁,而要自己找找错在哪里,这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古代尧帝、舜帝、孔子等都作了很好的榜样,中国人遇到问题首先反省自己。易经泰卦就是这个道理,上坤、下乾就是泰卦,表示自己反省,就会安泰。相反否卦是乾在上,坤在下,没有反省自己,就会出问题。中国古代做人标准是“礼”,而且古代最基本的做人标准是《弟子规》,这好象司机懂交通规则一样,不按交通规则开车,车会碰撞,不按《弟子规》做人,同样在社会上也会碰撞。如果人人按《弟子规》做人标准好好反省,社会一定安定和谐,《弟子规》首先要学,父母的言行按《弟子规》要求去做。要从孝道入手,奠定基础。每一个人反省自己,和谐社会一定会建成。读书志在圣贤,要成圣成贤,请认真读《印光大师文钞》,真学真干,定有成就。
    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使我们的道德水准提升,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如果按照中国5000年文化中道德教育的经验来教育人们,整个社会风气就会变好,和谐社会就会实现。


     

    唯一佘氏联谊大会官方网站  佘氏,佘氏网,佘氏起源,佘姓起源,佘氏迁移,佘氏谱序,佘氏家谱
    地址:长沙市湘府东路二段308号华盛世纪新城12栋4单元1408 邮编:410000
    中文域名/通用网址:华夏佘氏, 备案号:湘ICP备09013358号 国际域名:www.shejiaw.com
    佘氏热线:0731-89906113 节假日不休 投诉邮箱:admin@shejiaw.com 咨询邮箱:admin@shejia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