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念慈
2014-05-28 14:55 来源: 华夏佘氏网 作者 佘江东
导读:佘念慈(又名鸿升),字心梅,1889年生于海南岛海口市一户晚清官宦人家(一说,生于1893年),祖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雁门佘氏创始祖讽公之五十六世孙。宋代佘氏讽公之二十六世孙闻道公,迁至河南开封府,佘氏讽公之二十七世孙中公是佘氏复姓祖,迁至江苏宜兴县。
佘念慈(又名鸿升),字心梅, 1889年生于海南岛海口市一户晚清官宦人家(一说,生于1893年),祖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雁门佘氏创始祖讽公之五十六世孙。宋代佘氏讽公之二十六世孙闻道公,迁至河南开封府,佘氏讽公之二十七世孙中公是佘氏复姓祖,迁至江苏宜兴县。佘念慈是大宋熙宁六年(1073年)癸丑科状元、佘氏复姓祖中公之二十九世孙。
20世纪初,各种救国思潮兴起,佘念慈中学毕业后考入实业学堂深造; 佘念慈追求军事强国,十几岁当兵,在随军讲武学堂学习。1915年,佘念慈正式转入陆军大学第五期正则班学习, 1919年就任国民政府军职。
1924年底,江浙战争之后,佘念慈出任宁路要塞司令部所属步兵补充团团长,驻防南京,其后,率部倒戈参加北伐革命军。1930年后先后出任安徽泗县县长、南京中央军校军官研究班教务处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福建省保安处处长、国民政府军政部高级参事。1937年晋升陆军少将,仅仅半年之后, 再度晋升陆军中将 (参见《中国国民党九千将领》等 ) 。
1937年中将佘念慈出任副参谋长,协助具体指挥南京保卫战。激战13天的南京保卫战,虽以焦土抗战,逐城抵御,拖延消耗日军,体现持久战的战略,但首都失陷,后果惨烈。在艰苦绝伦的南京保卫战中,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华的佘念慈副参谋长侥幸脱身,幸免于难。
自1937年起连续七年,佘念慈中将率部队将士出生入死,以近乎每年一仗,年年打大仗、打恶仗的喋血死战, 使第29集团军第67军成为川军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佘念慈成为能征惯战的抗战名将。
第29集团军第67军驻防湖北襄阳一带,与李先念所率新四军第5师建立的鄂豫抗日根据地相近, 彼此私下联络,几度互为援手。1944年事情泄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以“通共”为由逮捕佘念慈, 押送重庆待军事法庭审判处决。生死时刻,佘念慈属下速到重庆向佘念善中将告急。
与佘念慈隶属川军不同, 叔伯兄弟佘念善是顾祝同早年好友及长期倚重的老部下,隶属黄埔系核心。历任顾祝同主持各个(行营)部队经理处处长、第三战区第五兵站中将总监、重庆财税局长等。佘念慈与佘念善时誉佘门一脉抗战叔伯兄弟文武两中将。特殊的是:两位中将之父是亲兄弟, 两位中将之母是亲姐妹,父母辈亲兄弟婚配亲姐妹的至亲关系,使军旅中人佘念慈和佘念善感情深厚彼此相惜。重庆时期,文武将军家在重庆南岸马鞍山一大院落的两幢洋楼,佘念慈驻湖北襄樊前线抗敌,佘念善在陪都做军需供应,彼此互相照应。
佘念善获悉叔伯兄长身陷囹圄,命悬一线,马上私访老长官顾祝同, 恳请顾祝同邀何应钦共同出面代为陈情。顾祝同、何应钦感念所言不妄, 且为多年嫡系老部下请托, 方允斡旋。不久,佘念慈获释出狱。但是, 第29集团军番号、编制收回,第67军全部撤销,佘念慈削职为民。抗战一名将转瞬成为市井一布衣。抗战胜利后的1948年,佘念慈携全家来到徐州, 在庆云桥开家小铺,过着平淡的生活。
1950年,佘念慈因“历史问题”被遣送回原籍(一说,佘念慈曾往澳门后返徐州再被遣返,待考) 。六十二年后的今天,佘念慈之女90岁的佘守恺仍与佘邺泉之孙女73岁的佘丽君热线联系,同享这份没齿难忘的绵长情愫。
佘念慈重返南京,当年的焦土血战沙场,正展现着蒸蒸日上的风采。佘念慈参加了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南京市委员会。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佘念慈致信李先念,李先念亲自致函江苏省委和南京市委,讲述了前第67军军长佘念慈的有关情况。1953年,在李先念的关怀下,佘念慈担任中南文史馆馆员, 正式享受相关待遇, 后由南京市委组织部和市委统战部安排到南京市文管会工作,佘念慈从此安定下来。
1956年, 佘念慈枪伤复发医救不治病逝,享年66岁(一说63岁)。南京市委组织部和市委统战部组成治丧委员会, 时任江苏省副省长冷遹主持追悼会,南京市有关各界人士出席并祭奠这位南京保卫战的抗战名将。
佘念慈安葬在南京雨花台中国公墓。二十年轮回, 归去来兮,将军复归故城故土,和他当年参与指挥的南京保卫战中殉国而安葬在这里的将士们, 一体共枕长眠。逝者如斯夫。
今天, 在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中,人们还会时常忆起佘念慈将军, 看到他子女的身影。历史从未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