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华夏佘氏家族网 > 历代先贤 >
  • 常州雁门佘氏名人 ———顽公、钦公和中公

    2014-02-19 13:19 来源: 华夏佘氏网  作者 佘国良
    导读:提到佘氏名人,互联网上说第一个是佘钦。在我看来,佘氏第一个名人当是佘顽。 佘顽者,南昌人也,字荩臣,原名余枫,先祖自汉末避兵南渡,从歙州之南迁南昌。公历官雁门都尉,经筵讲官。因直谏指事,闻望日
           提到佘氏名人,互联网上说第一个是佘钦。在我看来,佘氏第一个名人当是佘顽。
           佘顽者,南昌人也,字荩臣,原名余枫,先祖自汉末避兵南渡,从歙州之南迁南昌。公历官雁门都尉,经筵讲官。因直谏指事,闻望日隆。东晋明帝太宁初(公元325年),有一天公以奏事见帝,帝不悦。说“你取个名字叫什么余枫,余者你也,枫者讥也,你总是要讥讽朕,你是不是要以朕为敌呀!这个要改,今赐你姓佘”。余字作我字讲,讽字是用含蓄的话劝告,或作讥讽讲,有冷嘲热讽的意思。帝认为余枫的姓名有损皇帝的尊严,故敕令将余枫赐为佘姓。 公听出了明帝的意思,遂请改名为顽。
    常州佘氏古谱尊佘顽(余枫)得姓起祖,雁门佘氏第一世。佘钦是第十三世。
           佘钦者,南昌县人也,字正国,唐开元进士。公历官太学博士,集贤院学士,擢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诏讲经于南昌阁,溢文正,居新安。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公上书说“臣以佘钦获取功名,就文华殿大学士,深知姓名之意。佘与蛇音相属,有咬啮之毒,甚非,因生赐姓之义。而且远祖罕,系夏后氏少康第三子,封余侯得余姓。因此请批准,恢复余姓”。次年2月奉敕复为余姓。
    常州佘氏古谱上记载:第十一世佘詠,唐高宗时任国子监司业,就复姓余。总之从此,这支佘姓佘余交替往复,到了第27世佘中,原姓余名中,致士后复佘姓,本支佘姓又才固定下来。常州佘氏十修谱收入前谱清李鸿章序,就是这么说的。佘中是常州佘氏古谱的大名人。
    佘中者,字伯时,又字行老,,宜兴人也。公为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状元,历任大理寺评事、国子监修撰,经义局检讨、秘书省正字、秘阁校理、太常丞、佐太常卿和少卿助理等职。因拥护变法,公追随在王安石身边,以身与之共进退。
           这里有两个事情,我要和大家说明,可信否,请识者板砖。
           一、 余姓说:“余钦和余中姓余,佘姓不要争。”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佘钦和余钦是同一个人。同样佘中和余中也是同一个人。佘钦当官前姓佘,当官后复姓余。而佘中当官前姓余,当官后复姓佘。他们是常州佘姓和余姓的共祖。难怪有人说,佘姓和余姓亲如弟兄,我看就是指这个道理。那么今常州佘氏和毗陵(古常州一部分)余氏,都来供奉佘顽(余枫)、佘钦(余钦)和佘中(余中),这些先贤们本是一脉相传,是故理所当然。
           二、 常州和宜兴都搞佘中文化。是咋回事?请看以下说法。
    1、常州《雁门佘氏宗谱》十修谱说:“中,字伯时,迁宜兴,宋熙宁六年状元,复佘姓。苦新法之忧,卜居常郡西南乡。土名荼石,实佘宅也。载《毗陵科第考》,常州府学状元坊,墓在宜兴小东门外。又云有衣冠墓在今郡城大街宣宅内”。
    2、 “佘中,字行老。佘中官至太守,辞职归家,逝世后葬宜城溪隐龙潭的杏花村,人称佘状元墓”。
    3、 “佘中,武进人,字正道,一字行老。生卒年不详。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癸丑科状元。佘中曾官国子直讲,知湖州,移知杭州后致仕,病逝于家中”。
       4、 “关于佘中最后的结局,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辞官回乡;有的说是遭人暗算,佘氏满门被斩,合葬于今嘉泽镇窑港村北,称“佘墓”。“北宋状元佘中,文中提到其为武进嘉泽人,考取状元后,其所住村被叫“佘宅”,因地方语谐音后叫“茶食”,也叫“茶泽””。
    5、互联网说:“常州宜兴人(一说武进人)余中,字行老,号静斋。为熙六年(1073年)状元。公赴试前,见常州剑井中瑞气氤氲,上腾数日,认为天赐吉兆。进京考试,结果中状元。
           我的看法:
           1、佘中的籍贯不在宜兴,也不在武进,他家从外地迁移到宜兴。在宜兴读书长大成人,在宜兴鲤鱼跳龙门。佘中墓在宜兴。
           2、佘中晚年住在武进。佘中进京赶考路过武进,看到剑井中瑞气冲天,数日不散,认为天赐吉兆,他信这个。佘中果中状元,随后做官,他在武进置有产业。
           3、古时候常州地名毗陵,直到雍正四年,常州还拥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美誉。八邑指“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和靖江。今天的常州,除了武进,其他差不多都被分割出去了。只要细看地图,武进和宜兴靠在一起,常郡西南乡和宜城溪隐龙潭的杏花村,就更近了。武进和宜兴都在太湖之滨,听说四川大文豪苏东坡晚年,两次请旨请求定居宜兴,后来竟如愿以偿。看苏轼乐不思蜀,宜兴确有与众不同的风物。
    不管常郡宜兴,还是常郡西南乡,今天常州搞佘中文化有依据,原先常州管辖武进和宜兴嘛。宜兴今属无锡,搞佘中文化,应当仁不让。
    《关于常州佘氏名人一文取材》
    关于常州佘氏名人一文,我取材于常州雁门佘氏宗谱和佘定湘先生文摘。另取于互联网有关文章。尤其参考余纪忠先生的研究。
     
    现把余纪忠先生的文章摘录几段放在后面:
    “ 据宋《咸淳毗陵志》《明永乐常州府志》、《状元史话》、《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毗陵余氏宗谱》等权威著作和家谱所载,熙宁六年状元,应为余中,而不是“佘中”,《毗陵卞庄余氏宗谱》卷五统宗世表,第三世余讽(晋)元帝朝仕东府参军,迁谏议大夫,大宁元年(323年)奉明帝敕曰“余氏训我,于理不顺。欲为朕之敌人,遂改余氏为佘氏。”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晋明帝觉得大臣余讽上的奏章里,作臣子的余讽有教训讽刺皇帝的隐意,因为在古汉语里“余”作我字,人人都可称自己为余,讽是讥讽,讽刺嘲笑的意思。晋明帝认为有损帝皇的尊严,故敕命将余改为佘姓”。
         “ 312年后唐朝开国之初,余氏第十一四世孙余钦,为唐太宗贞观(627-649)年间中书舍人太学博士。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7月23日),余钦书家谱献于先顺门,“伏惟圣慈”,要求皇帝改归一姓。遂于上元二年(6752月21日),奉敕复为余姓,据《毗陵余氏宗谱》及《余氏宗谱世纪源流》载,余钦还说了佘姓复归余姓的理由:“佘氏与蛇音相属,有咬啮之毒,甚非,因生赐姓之义。况且余氏为大禹之子,少康之后。因此要求唐高宗批准,恢复余姓”。终于得到了唐高宗的首肯,这清楚地说明了1700年前余姓变为佘姓,1400年后佘姓复为余姓的经过,毗陵余氏家谱上斑斑可考。”
     
    “宜兴、武进都在建佘中公园和佘中广场,宜兴在佘中公园内大书佘中为宜兴第一状元,而武进区嘉泽镇在去年,创建了佘中广场,还竖起了一座大理石佘中状元雕像,雕像台阶上,有佘中生平介绍。在佘中雕像前有一座巨大的牌坊,坊柱上刻有佘中手书对联,“嘉乃丕绩,泽润生民”八个大字,嘉泽二字是民国初年,当地老百姓撷取集镇门楼上佘中手书对联的第一个字组合而成的。据《咸淳毗陵志》图记载,嘉泽应是唐宋时的地名“余石”,紧靠滆湖,可见这和余姓人居住有关,由于年代久远,错把余字读成了佘字,故余中,就变成了佘中,把余墓说成了佘墓,从此常州、武进宜兴等一些地方志书籍上就把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状元,写成了佘中,近来我市一批文史专家作了详细考证,发现这是由于笔误和口误所致,以致后来以讹传讹。  
      另据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山西社科院首席研究员李吉教授在为《毗陵余氏宗谱》写的序言中,认定:据《尚友录》所载,北宋熙宁年间常州宜兴人(一说武进人)余中,字行老,号静斋。为熙宁六年(1073年)状元,其赴试前,见常州剑井中瑞气氤氲,上腾数日,为天赐吉兆。乃高中状元。这与《毗陵卞庄余氏宗谱》记载完全吻合。剑井在今丁堰樟村附近。樟村为宋晋陵陆元光及后裔的居住地。《咸淳毗陵志》载,陆元光曾写《剑井记》记述此事。(详见咸淳毗陵志及樟村陆氏宗谱)”
     
    唐代前至晋朝余姓默默无闻,屈辱了300多年,唐代后余氏宗谱上称钦公始,也为佐证。现武进嘉泽余姓族人也为毗陵余氏族人,余中是我毗陵余氏47世先祖,难道以讹传讹就成了佘中,不受我余氏子孙祭拜。

    唯一佘氏联谊大会官方网站  佘氏,佘氏网,佘氏起源,佘姓起源,佘氏迁移,佘氏谱序,佘氏家谱
    地址:长沙市湘府东路二段308号华盛世纪新城12栋4单元1408 邮编:410000
    中文域名/通用网址:华夏佘氏, 备案号:湘ICP备09013358号 国际域名:www.shejiaw.com
    佘氏热线:0731-89906113 节假日不休 投诉邮箱:admin@shejiaw.com 咨询邮箱:admin@shejia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