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1996年从湖北鄂州高中考入清华大学,获文学学士、新闻学硕士学位,现为《经济日报》前沿新知版主编、副高级编辑、连续三届十佳记者、优秀党员、中经科技创新研究室副主任。已发表各类文章一千余篇二百多万字,多篇获优秀新闻奖。出版译著《第一夫人》、历史文化专著《仕女》、中篇小说集《扬州鬼》。
一群中年追星族
1月14日上午,路人被一个奇异的现象吸引住了,市邮政局书刊发行部门前广场挤满了行人,人们在期待着“鄂州籍清华才女佘惠敏中篇小说集《扬州鬼》签名售书仪式”的举行。
当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万汉清莅临讲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鄂州日报社长方明宣布签名售书开始以后,邮政局从外地调回的300本书很快售完。与电视上的追星场面不同,今天追星的多是那些平日最为节俭,且已为人父母的中年男女。虽然他们知道这是一本适合年轻人看的、言语诙谐的志怪小说集,但无一例外的都想购买一本有作者亲笔签名的书送给儿女,目的是为了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学习的偶像。
对本报来说,佘惠敏并不陌生,在北京求学期间坚持为本报写稿,曾是本报《鄂州人在外地》专栏撰稿人。每年两会及党的十八大她都是上会记者,奥运期间,从希腊点火开始,乘坐祥云飞机随同报道奥运火炬在世界和全国的传递情况。她多次获得新闻奖,大一时参加《人民日报》全国大学生寒假征文竞赛,其作《我家的新邻居》获一等奖。鄂州人熟悉她也多是从她的新闻作品开始的,何时起学新闻当记者的她写起了小说呢?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佘惠敏。
爱编故事的小女孩
佘惠敏说,她从小好奇心强,看书很杂,又囫囵吞枣。上课爱说话看小说,夏天爱游泳,冬天喜欢打雪仗。
佘惠敏编故事的历史很长,小学时是口头文学,讲给放学同路的女孩听,中学是手抄本,给要好的同学看。但那时气魄太大,总是把开头弄成了长篇的架势,后来又没耐心完成,所以大多有头无尾。唯一讲完的是给表妹讲的一个中篇武侠小说,还得益于那个暑假太长,天气太热,她们在楼顶上乘凉,表妹每晚都缠着她讲下去,满足了她的面子。
读初二时,她在本报发表了第一篇小小说《考场内外》,因取材于学生作弊事件,又加以夸张,在学校引发一场风波,差点影响她入团。而1998年在《女子文学》上发表第一篇五千多字的短篇小说《吹画》,则是大二时的基础写作课期末作业。
佘惠敏写小说多利用闲暇时间。1999年底因为已保送读研,不必考研闲暇较多,就开始泡网,《扬州鬼》就是在校园网上写的连载,每节千字左右, 2001年发表在《中华传奇》上。接着写完了《压寨夫人》。2002年暑假完成了《天之骄奴》和《狐恋》;2003年应《希望》杂志之约利用非典期间完成了《朱珠》;2004年五一假期完成《惊虹》。这些小说都在杂志上发表,然后贴在网上,上海一家出版社看到后,觉得这些小说都是读来轻松愉悦的喜剧,与其意图打造的“轻小说”概念不谋而合,于是将佘惠敏的所有志怪小说结集《扬州鬼》出版。
自娱自乐中自成风格
关于写作风格,网络上评价佘惠敏,无论是志怪还是言情小说,本是一个无奈哀伤的故事,却被她以一种轻快活泼的笔调来叙述,又在不经意间露出一丝伤感,一丝血性,可说她既有《西游记》的奇幻,也有《故事新编》的些微老辣。
问她为什么写小说,她回答为了自娱娱人,所以常带点调侃,自嘲嘲人,目的是大家一起放放松,开开心。我由是明白,为什么她的小说读起来特别轻松。
佘惠敏说,她从小喜欢读故事,连《史记》之类的书也当故事读,后来自己写小说,因为缺少生活阅历,就扬长避短,弃现代背景而写古代故事。那些在史书中因缘际会,偶然留下惊人一笔的小人物,总能激发她的想象。其几部小说中的主角多是这类的小人物,反而是史书上重重一书的大人物,到了她的小说中则成了配角和被调侃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