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太君姓氏解析
2014-02-19 13:20 来源: 华夏佘氏网 作者 佘国良
导读:几十年来,佘姓人少,知道佘姓的少,认识佘字的更少,但只要我提起佘太君,大家似乎就明白了,佘太君就成为我们佘姓标识性人物。 佘太君闺名赛花,对其姓氏身世,网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佘太君原姓折(she)名赛花(公元934年1010年),云中(今山西大同
几十年来,佘姓人少,知道佘姓的少,认识佘字的更少,但只要我提起佘太君,大家似乎就明白了,佘太君就成为我们佘姓标识性人物。
佘太君闺名赛花,对其姓氏身世,网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佘太君原姓折(she)名赛花(公元934年—1010年),云中(今山西大同)人,生于折姓将门豪族。太君自幼学文习武,练就一身文韬武略,能征善战。嫁杨继业,带领儿孙为北宋戍边护疆,忠勇报国战功卓著,威震雁门。为给子孙出征祈福不再折损,太君毅然将自己“折”姓改为同音的“佘”姓。御封“郑国科太君夫人”,世称佘太君。 今陕西白鹿原鲸鱼沟有佘家坡头村,村中佘姓皆自称佘太君娘家一支后代,都以历史上有佘太君这位老祖姑婆而自豪。
二、佘(折)太君父亲叫佘(折)德扆,五代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出身官宦世家,世居府州地区。在后汉任府州团练使,历抵外侵,为将门豪族,世称“佘(折)家军”。佘(折)德扆曾任府州刺史, 永安军节度使。时刘崇称北汉与赵宋对峙,佘(折)德扆既不仕北汉也不仕宋, 民间称佘(折)王。德扆于建隆二年(961 年) 归宋, 乾德三年(964 年) 卒,年48岁 。赠泾源经略大夫、太尉。
据杨维森先生所著 《弘农杨氏族史》一书称,折(佘)太君生于934年,卒于1014年,享年80岁。她死后葬在今山西保德县城南20公里折窝村(乾隆《保德州志》),在陕西白鹿原鲸鱼沟有佘家坡头村,村中佘姓皆佘太君母家后代。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说: “世俗以杨业妻为佘太君,亦有作折太君者。盖佘太君本应作折太君,折太君即是历史上的佘太君,“太君”称号是皇帝的浩封。佘姓是后来说书人以讹传讹,用了同音字所致。或者因为北方土语“折”本应读作“蛇”的音,“佘”亦与“蛇”亦同音,于是折太君成为佘太君。在折窝村,村民否定有佘氏的存在。
(作者赵瑞林 山西省岢岚县档案馆 本文为摘录 笔者有增删)
三、佘太君原姓折,折德扆女,杨业妻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佘太君即是历史上的折太君。佘姓是后来说书人以讹传讹,用了同音字所致。佘太君生长在武将的家庭里,自幼受其父兄文韬武略的影响,青年时候就机敏过人,喜欢骑马射箭,舞剑抡刀,她使的一手绝活叫“走线铜锤”,在关键时候如流星绕飞使人防不胜防。是位文武双全的女将。
代县杨忠武祠保存的《杨氏族谱》中对佘太君作了全面评价:“中心乐善,内助教忠,受龟寿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贵,不我先不我,后睹星月之重明;俾尔炽俾尔,昌焕乾坤之新渥。爱稽邦典,益迸郡封。汝有子,若汉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鲁候寿母松柏弥坚。被我宠光,贰缓休祉,可特封郑国科太君夫人”这个评语的根据是宋皇帝的浩封,也是后人尊称之为“太君”的由来。佘太君生于934年,卒于1011人年,享年77岁。 (作者 杨安生 本文为摘录笔者有增删)
四、佘太君父亲佘讽,雁门关守将,叔父佘文斌(洪州佘姓始祖)、佘刚(菏州佘氏始祖)、佘赫(1100年迁安徽铜陵)、佘起(迁江西丰城)。(作者 杨安生本文为摘录)
五、佘太君名赛花,生于五代十国的南唐,河南人。祖父佘先敬带七岁的儿子佘尚志,从河南逃荒到安徽泗县草沟镇火塘寨。在古唐河东岸即火塘寨东的虹灵沟上有一座水关,名叫秦桥关。佘尚志成人后与邻居女陈燕燕结婚,越年生佘赛花。母产后弃养,不久父从军不知所踪,祖孙相依为命。
佘赛花五岁时不幸被盗贼抱走山西,在路过一山寨时,山寨喽罗杀死盗贼,把赛花抢到了山寨,赛花就在这座山上习文练武。赛花十二岁了,思念祖父佘先敬,便偷偷下山寻祖,又不知家在何方,只能在山西到处流浪。
佘赛花后来被北汉驻军守将杨衮的夫人碰到,夫人见到佘赛花十分欢喜,遂把她收为义女。赛花在杨家衣食不愁,学有长进,文武双优。十五岁那年,碰到一件事,大喜大悲。有一天赛花随杨夫人上街,解救下一个老人,叫陈广义。老人说出自己的身世,说是为找亲家佘先敬,从安徽河南一路寻来而落难。赛花在一旁暗暗落泪,听到佘先敬名讳时放声大哭,杨夫人惊问赛花原委,原来老人竟是赛花外公。赛花喜极而泣,同时得知自己被盗后,家破人亡:祖母悲痛而亡,祖父急疯了,外出不知所踪,痛极而恸。
杨衮有子叫杨继业,佘赛花与继业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双双长成后,喜结连理。杨业投宋后,杨业佘赛花领命带兵驻守火塘寨秦桥关。越十数年,两人统兵北上抵抗契丹。十数年后班师回朝,再次带兵驻守火塘寨秦桥关。又越数年,两人又统兵北上抵抗契丹,西夏,长年在雁门关一带征战,夫亡子折。因赛花战功卓著,是国家柱石,赐封“太君夫人”。佘太君晚年又再次带兵,驻守火塘寨秦桥关。火塘寨是个高台,因北宋时佘老太君曾三次在此驻扎过,后人取名叫佘家台。
今有杨家庄坐落在佘家台的东侧,杨姓人家世代传说着这个发生在佘家台上的“佘太君三下火塘寨”的故事。
( 秦绍芳口述 张永平整理 笔者摘录时有增删)
以上几种说法,笔者做了修改增删,如有不对,请识者指正。
综合以上说法分析,前三种如同一辙,说的是佘赛花原先姓折,山西大同人,文功武略均属上乘,与丈夫杨业率儿孙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获得无上功勋,赐“太君”称号。后为儿孙祈福改姓佘。就身世而言,这三种说法有地方文献支持,并互为补充,比较可信。这三种说法的佘太君的诞辰都一样,殁年不同。若以第一种说法为例,第二种多四年。第三种多一年。三种说法来源于山西省及有关地方档案馆文献、杨氏宗谱和学者著作,或者因南北地缘关系,虚岁推算引用发生误差所致。坊间流传佘太君百岁挂帅,我以为取太君享年80岁为好。
第四种说太君的父亲叔叔名讳,似不可信。太君与这些佘氏先辈不是同宗,而且生殁年代差得太远。几个叔叔比她还小几代,有牵强援附会之嫌。
第五种说太君本姓佘,自幼凄苦异常,命运坎坷,幸得杨家收养,才有后来的杨家将佘太君的故事。但缺乏文献佐证。
提到改姓的原因有三个
一、为给子孙出征祈福不再折损,太君毅然将自己“折”姓改为佘姓。
二、是后来说书人(戏曲艺人)以讹传讹,用了同音字所致。
三、或者因为北方土语“折”本应读作“蛇”的音,“佘“亦与“蛇”亦同音,于是折太君成为佘太君。折姓改为同音的“佘”姓。
四、或者是太君本姓佘的民间故事,在安徽一带流传甚广,忠烈杨家将,巾帼英雄佘太君,千年传诵深入人心的缘故吧。
我觉得改姓原因,第一种可信度大。二、三种可能性不大。第四种虽无实据则机缘际会,定有因缘,有待研究。
记得网上有折姓乡亲说:“我们的老姑婆被佘家接去了”,有些愤愤不平,我觉得没什么。应当说我们的老姑婆被杨家接去了,至于改姓,老人家自己的意愿,我们只有接受。不论佘家还是折家都来供奉佘太君,总是没有错。她老人家得到佘折两姓的香火是当之无愧。即便得到全中国人民的供奉也是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