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氏的祖先,始于禹系家族,缘自余佘一家之说。禹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禹被各部落推选为联盟首领。禹死后,他的儿子啟继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公元前2081年,寒浞(东夷部落首领)攻杀夏朝的第三位君王相,而自称王。相的儿子少康,团结同姓部落,将寒浞追杀,恢复了夏朝统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四位奴隶制国家君主,史称“少康中兴”(公无前2079年——公元前2058年)。
少康有四个儿子。长子杼继承王位,沿父姓。三子罕,生于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淮河东岸),少康王以“塗”字去“氵”,去“土”,取“余”,赐封于罕,罕即为余姓始祖,称为余罕。
东晋明帝(公元323年),时任都尉兼经筵讲官余讽(罕的91世孙)一日见帝,明帝曰:“余者我也,讽者讥也。卿欲与朕为敌乎?”意思是说:余讽,你要讥讽朕吗?这不是与我为敌是什么?遂令其将“余”字稍改一点点,即为“佘”。余讽不失时机地叩首拜谢,并立改姓名为佘顽。于是,晋明帝下旨,天下余姓改佘姓。从此,史上方有佘姓,佘顽即为佘姓始祖。佘氏得姓的故事,虽未摆脱皇封帝赐的旧俗,却大大有别于诸多姓氏的帝胄说、图腾说、封地说,的确颇有理趣。
佘德喜供稿
漕川佘氏建祠始末
漕川佘氏始迁祖明获公,自明朝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从皖新安岩寺迁来运漕定居,经200多年,后人陆续入迁、繁衍、人丁逐渐增多。至清朝康熙年间,人口有数千之多。
时逢国运昌盛,提倡修谱建祠,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由时任分居长佘宸等19族人发起成立社会,号召佘氏宗亲人人捐款,自三钱、二钱、一钱不等,积貯生息,以为建祠之资,虽出之无多,而积之自富,其善也。加上以社会,以族旧,以土地祠坐落上街,春秋两祭,兼于司会之家,以祀祖所得银两皆入会帐。之后,佘宁、佘与实、佘与宻,以及佘宾先后为族长,继续按会规行事。时任首事自鹏、自忠、京元、有溶、维翰、维璜皆极力相助,万象、达选、达遴,万偀以佐之。一时捐输者如:有汇、万禧、万衿、万顺等,自康熙十年起,整整用了二十年时间,乃尽推所蓄,以六百余金在运漕镇上大街买得张文义市面房产一处,作为祠基。公款不足,首事者俱有赔累。故家祠有其基,社会亦于此而止。
事贵有始,尤贵有终,无终则始随。于是,时为首事维璜、达选、万象、达遴、万偀为首,于康熙三十年复兴一会,名曰生日会,取其生生不息之意。一年十二月,凡至某诞辰,借杯酒、以言欢、讲大义、以睦族、捐银五钱或三钱入公生息,轮流掌管,加祠、屋房租、日积月累,到康熙四十年,积累五百余金。时任族长佘宾乃卜吉拆造,筹积建材。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三月十八日破土动工,至六月七日立柱上梁。至此,资金尚缺。于是族长佘宾、总理事维璜、万象、达遴、万亿、万楷、万权、万椿、万佐、万任、肇奎十人;分理事万顺、万偀、万机、呈祥、呈仁、之华六人;轮流催收者:有汇、万栋、呈智、呈信、呈岗、呈鼎、呈上七人又复兴乐输法筹款。自五钱,一两至十两,二十两直至五十两为止。用于门面、墙壁、廊房、通道,一切润色。于是祠堂告成,合成七进。捐输者按多寡名目刻碑告众。
祠堂建成后,尊祖、敬宗、宜家、保族、源流相通,可知一本之义,亲疏相迭,五世之仁。后世子孙世世守之。
祠堂内供奉遗像四幅;
二十一世祖鄱阳令纳公
四十二世祖河南庐氏县玄吉公
四十五世祖鸿臚寺序班毓苓公
四十六世祖九江兵备道有灏公
大门匾:佘氏宗祠
大门对:罕侯绵世泽
都尉振家声
大厅匾:敬爱堂、志在澄清
达尊(历阳太守董鸿图为毓苓公八十寿题)
名祭天府(太史何应鳌为文贞公题)
松筠劲節(安徽学政郑江为節孝雍孺人题)
節高齐化(桐城张延璐为節孝许孺人题)
有裨阴训(福建巡抚王恕为節孝张孺人题)
欧柳懿範(和州傅臚陈延祥为節孝五十世张孺人题)
松贞鹤算(浙江全省提督李长庚为節孝五十一世彭孺人题)
大厅对:
当年海嶽居迁夏塗山晋南昌宋时雁郡飞盖悬旌冉匕星驰千百载
今日花香座上都尉创太常继教授承先同宗合族源源派衍十三支
(五十世裔孙寅立)
二千余年中自唐宋历元明余姓佘更叠向凤阙拜嘉光承宠锡
一十七传后由宗祖暨孙子佘姓余复谨守雁门遗嘱世定章程
(嘉庆壬戌年立)
神堂匾:六行先生(司空鲁之贞摘录,诏书为克明公补立)
神堂对:食旧德于塗山支分源合
振新猷于漕水子翼孙谋
佘德喜供稿
“六行先生”佘克明
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41年),佘氏三十一世祖佘克明,被聘为太子的先生。一日,佘克明在后宫走错了路,误入禁区,被后宫拿下,论罪当斩。此事被皇上得知,皇上立即赶往后宫,笑着说:“卿乃太子先生,后宫六院皆可通行。”于是,佘克明被无罪释放。为此事,皇上还特地设家宴,为佘克明压惊。酒席间,皇上戏称佘克明为“六行先生”。佘克明立即叩首拜谢。于是“六行先生”就成了佘克明的雅号。
漕川佘氏宗祠建成后,由司空鲁之贞摘录,书写“六行先生”成一横匾,悬挂在三进的神堂上。之后,佘氏就由“敬爱堂”改为“六行堂”。
佘德喜供稿
土地巷的传说
运漕的发展与佘氏祖先有密切关系。相传五百多年以前,佘氏祖先四十二世祖佘世道,于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91年)从皖南徽州岩寺带着两尊石菩萨(土地老爷、土地奶奶),历尽千辛万苦,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运漕镇,选址建造了都土地庙,庙门横匾为:歙州古社;两旁对联,上联为:置社长新听濡北豳吹共说当年劳远播;下联为:结宗依旧想歙南村鼓好从此地寄遐思。一时间,香火不断,有求必应。
后来,陆续有人顺庙向西建房,形成街道。当时,人们就依土地庙为由,称这条街为土地巷,一直沿用至今。所以说,运漕的发展与佘氏祖先的辛劳,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佘德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