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氏的三大郡望
2014-07-04 19:07 来源: 华夏佘氏网 作者 佘氏编辑室
导读: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古时用以表示一个小于县(秦以前)或大于县(秦代起)的区域;望,名望,望族,有声望、有地位的家族。郡望连用,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我国的许多姓氏都有郡望,如张、王、李等姓氏,每个姓氏都有十几个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古时用以表示一个小于县(秦以前)或大于县(秦代起)的区域;“望”,名望,望族,有声望、有地位的家族。“郡望”连用,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我国的许多姓氏都有郡望,如张、王、李等姓氏,每个姓氏都有十几个到几十个郡望。
秦朝和西汉时并无郡望之说,东汉时有了门阀制度,往往凭个人出身于某望族才能升官,这种门阀制度到魏晋时特别盛行,当官的全是名门望族出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出身低微的百姓即使再有才智,也难登大雅之堂。一直到隋唐,创立科举取仕制度,门阀制度才得以逐渐消弱。可见,郡望在历史上并无进步作用。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姓氏的发展兴衰状况。
佘氏的郡望,公认的主要有雁门、新郑、铜陵三个,它们与佘氏的发源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对这三个佘氏郡望一一作些介绍。
1、雁门郡
雁门郡地处山西东北部,建郡很早,战国时赵武灵王时设置。隋朝初年废,改为代州,大业初又改为雁门郡。唐武德年又改为代州,到唐天宝年又恢复雁门郡称号,乾元初又改为代州。可见,雁门郡、代州,实为一地。雁门郡在中华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兵家必争之地。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曾作《雁门太守行》一诗,广为流传,诗中描写了我军与敌军英勇作战的惨烈场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敌人来势凶猛,不可一世;后四句写我军夜袭敌军,报效沙场。诗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句,实际上是对我国北方边境雁门郡几千年境况的真实写照。
雁门郡是中原民族的边关重地,也是佘氏族人的发源之地。佘氏100多个支系族谱中,绝大多数认定雁门郡是佘氏的第一郡望,因为佘氏的始祖如佘顽、佘昭元等曾在这个地方保家卫国,生息繁衍,并且形成了显赫一时的佘氏名门望族。雁门郡是佘氏的第一郡望,已成为佘氏的共识。
2、新郑郡
新郑郡,即今河南新郑市(县级市)。新郑在中国历史上颇有名望。春秋时,它是郑国的国都;战国时又是韩国的国都。再往前追溯,新郑是华夏子孙黄帝的出生地,黄帝在此统一天下,播撒文明,掀开中华文明历史篇章。因此,新郑被誉为黄帝故里,中华第一古都。这里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如春秋名相子产、战国思想家韩非、战国著名水利家郑国、汉代谋略家张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元代天文学家许衡、明代名相高拱等历史名人,都是新郑人。2006年农历三月初三,3万余华人在新郑公祭轩辕黄帝,被全球炎黄子孙传为佳话。
新郑是佘氏郡望,诸多佘氏族谱中均有记载。如康熙年间撰写的《邵陵太平佘氏族谱》中说:佘氏“流行日广,其在金陵地则谱于华亭新安者最著,在中州则陈留新郑特盛,在楚地则富川有之,高成有之,零阳诸邑亦有之,而吾族则衍于资阳者也。”邵陵道光年间续修谱序中又云:佘氏“大嗣后派衍铜陵”,后又“衍为新郑”。贵州《黔湄佘氏族谱》也有如下记载:“唐时有河南之新郑郡”;贵州遵义凤冈佘氏族谱也说:“我佘氏源出山西雁门”,“初迁河南郑州(即新郑)。”
这些佘氏族谱至少告诉我们两个信息:第一,雁门和新郑都是佘氏早期曾住居的地方,并且形成了望族;第二,新郑郡的佘氏是从雁门或者从铜陵迁过来的。
3、铜陵郡
安徽铜陵,南唐时(公元951年)设县,公元1958年改名铜陵市,属安徽安庆地区。铜陵郡也是佘氏颇有影响的郡望之一。
铜陵郡成为佘氏重要郡望的原因有三:
一是铜陵为佘氏较早的迁徙地。迪公于755年迁铜陵马仁山一带,起公于1127年义聚1300口又迁铜陵马仁山一带。铜陵是佘氏最古老的迁徙地之一。
二是铜陵为佘氏迁徙的重要中转地。今安徽各地佘氏以及福建、广东、江西、湖北等地的许多佘氏支系,大都是从安徽铜陵迁出,这些支系一般都以“铜陵堂”自居。
三是铜陵佘氏中确实涌现了一大批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人。如佘可才、佘敬中、佘毅中、佘合中、佘翘等,都是铜陵人,他们曾在那个时代名噪一时,从而提升了佘氏在铜陵的地位。“铜陵世家播芳馨”,名副其实!
佘氏的以上三个郡望,其顺序是不可随意摆放的。雁门是佘氏的发祥地,佘氏祖先曾在这里写下光辉的历史;新郑、铜陵两郡的佘氏都是从雁门迁入的。可见,雁门郡是“源”,新郑郡、铜陵郡是“流”。
佘氏的三个郡望证明,天下佘氏出自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