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我的父亲告诉我:“‘佘’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入’字头,一种是‘人’字头。我们湖南邵陵太平‘佘氏’,是由‘人皇氏’发展而来,是‘入’字头‘佘’,可不要写成‘人’字头‘佘’。‘人’字头佘,据说是由‘余’姓转来的。‘佘’还有‘大佘’和‘小佘’之分。我们‘佘田’,就有‘大佘田’和‘小佘田’。”我问父亲:“既然我们邵陵佘氏是由‘人皇氏’发展而来,为什么不写‘人’字头‘佘’呢?”他说:“我也搞不清,祖先是这么传下来的。”
1979年,父亲去世时,我不在身边。他临终时留下了一份从唐朝到1979年的家谱世系。我后来找到族谱对照,所差无几。但为什么“佘”字有“入示”佘和“人示”佘的区别,而自称是“人皇氏支裔”的佘氏,却不是“人”字头,而是“入”字头?一直不得其解。20世纪90年代,我们家乡五修(实为七修)族谱,我未能尽力,但决心退休后一定要搞出一个好点的族谱来,一定要解开佘氏的“人”字头与“入”字头之谜。
21世纪初,快退休的时候,我人生的三件大事(独篡百万字的“湘中教育志”、独家研究宣传“教育之人”罗辀重、独创端阳史志馆)已基本上完成。
2005年,我正式退休后决定:在有生之年,除继续研究宣传“教育之神”罗辀重外,还要利用端阳史志馆藏书和互联网,编纂“中华佘氏通志(谱)”,并于该年年底创办、开通了“万星楼”网站。“教育之人研究”和 “中华佘氏通志(谱)编纂”,是网站最主要的两个专题。
到2010年6月,我基本上弄清了佘氏的由来,解开了“人”字头佘与“入”字头佘之谜。于是陆续将自己的心得公布在“万星楼”网站。
现“华厦佘氏网”开通,本人送上《佘氏起源之我见》和《独特的佘氏文化(佘氏文化的特点)》两文,以示祝贺!并抛砖引玉,求教到广大宗贤。
一、“佘”字的创造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
其实,仓颉只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正如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所说:“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也就是说,汉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主要是收集)比较大的一个而已。
“佘”字,就不是仓颉创造的,而是由佘氏的祖先,即人皇氏的支裔创造的。
人皇氏,是我们常说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通鉴前编》记载:三皇诞生,前后不到一个时辰。先是天皇氏称谓子时生,而后地皇氏称谓丑时生。有了天、地,才会有人。人皇氏,即人生于寅时的意思,排行第三。人皇氏,一姓九人,称谓兄弟九人,把山川共分为九区,亦称为九州岛,号为九皇氏,乘入云雾之车(用大树片作轮盘,中间打一个孔,仍用小树穿在树片孔中滚动,称之为车,用牛、马、驴拉动以运输人及货物,因没有货币只能以物换物,作为交流)。人皇支裔,即“九皇氏”之一。
大约在唐代高宗后期,即公元680年左右,邵陵佘氏三世祖评事公撰《代州佘氏宗谱》12卷,指出:“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为氏。后为黄帝作合宫,接万灵,黄帝使主祀天神地祗人鬼之事,古以示为祗,因又以示为氏。及夏后时失官,与不窟(窋)同窜于戎翟之间。聚族而谋曰:吾欲仍以人为氏,则以远而忘君;仍以示为氏,又恐以远而忘亲。不如合人与示而一之,庶君亲两无背乎。于是遂合人与示为今佘姓。此佘氏得氏命姓之始。”
贵州的《黔湄佘氏族谱》有着与《代州佘氏宗谱》几乎同样的记载:“吾族本人皇氏之裔。至黄帝时,帝命吾祖造合宫接万灵;宫成,帝又命吾祖主天地神示之祀,因赐姓示。至夏后氏时,失官居于北方戎狄之间(即今内蒙古大佘太、小佘太一带)。乃谋诸族人曰:吾辈欲以人为氏,恐以年湮地远而忘君;欲以示为氏,又恐以年湮代远而忘亲;事成两难,不如合人示为氏,既不忘亲,又不背君,遂从此姓佘。”
由上可知,“佘”字的创造,是“佘氏”的祖先创造的姓氏专用字(正象唐代武则天创造“曌”为她专用 “名”字一样);其时间,最迟在夏后时,距今至少有四千多年;这是可以肯定的。
历代不少学者认为:汉代以前有“余”字,无“佘”字。这无非是因为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有“余”字,没有收入“佘”字。所以有人说:“佘”字,是东晋明帝赐“余讽”姓“佘”而创造的。其实,《说文解字》没有收集到作为姓氏的专用字“佘”,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能说明汉代以前无“佘”字的存在。因为在他之前的西汉史游编的汉代百家姓《急就篇》中,就既有“余”姓,也有“佘”姓。《广西龙城佘氏族谱序》也说夏代便有了“佘”姓:“夏禹之有禹氏,以功封于肴”,赐姓“佘”,只是“传世后以流散迁徙讹而从余”。
1999年, 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江苏省江阴市云亭镇花山东侧,发现了一座规模浩大的商代古城遗址。经过鉴定研究,这座古城,就名叫“佘城”。这岂不是说明,至少汉代往前一千多年的商代就有了“佘”字的存在。
王大有所编《三皇五帝时代》中说,舜帝从者里有个叫佘的人,此人甚为勇猛,向有功,为后人所记。按这个记载,“佘”字的创造,距今至少也是四千多年。
当然,《三皇五帝时代》中,还记有距今九千余年的皇柏氏四任帝佘蓄(女)。是九千余年前就有了“佘”字,还是夏以后的人加记上去的,不得而知。我想,很可能佘蓄就是佘姓“以人为氏”的人皇氏之支裔先祖,佘姓后人把她记为“佘蓄”。
二、“佘”字的写法
我的父亲在世时告诉我:“‘佘’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入’字头,一种是‘人’字头。我们湖南邵陵太平‘佘氏’,是由‘人皇氏’发展而来,是‘入’字头‘佘’,可不要写成‘人’字头‘佘’。为什么‘人皇氏’发展而来,不写‘人’字头呢?”他说:“我也搞不清,祖先是这么传下来的。”
近几年,为编写《中华佘氏通志(谱)》,我翻阅收集到一些资料,终于解开了这一谜团。
宋代郑谯的《通志.氏族略》载:佘,从“入”从“示”;在《康熙字典》查“人”字,发现“人”的篆体就是左一竖右一斜横折竖捺,上部两笔相连,颇似楷体的“入”字;而篆体的“入”字,又颇似楷体的“人”字。这应该就是人皇支裔的“佘氏”的“佘”字写成“入示”的原因所在。重庆佘定湘宗亲在《再谈佘字的写法》中说,他从小读书到工作退休,把自己的姓都写作“入示”佘,原来他的祖先就是湖南邵陵佘氏。
不过,“入”字头“佘”字,又有两种写法:一是如我父亲和佘定湘宗亲所说,“佘”字要写为“入示”佘,而“入”的两笔要相连;二是如佘协平宗亲在《佘氏网》上留言所说,他以前教写“佘”字时,要从“入”从“示”,并且要求“入”字的两笔不能相连,其中左笔在下,右笔在上,似“入”字,又似“八”。这也许就是在告诉人们:还有从“余”姓改过来的“佘”姓。
明代楊愼说:“余,今人姓有此,而妄寫作佘。此不通曉《說文》而自作聰明者。……而賖字从余亦可知也。”人们常以杨慎的这段话来证明:古有余無佘,“佘”字是由“余”字省笔而来。而我则认为:杨慎的这段话也是在告诉我们,古时的“余”就是“佘”(《说文解字》:“八部:余: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正如蒙古铁木氏改姓,先去一边,成了“金”,再去下划,就成了“佘”(余);“余”字作为“姓氏”字出现,应在“佘”字之后。
古时的文字工作者,在他们没有发现这个专用姓“佘”字存在的时间,民间仍在用“佘”字做姓,不过常有人像今天不少人一样,把“佘”字写为“余”,但读音有的仍为“she”(舍声省)。当后来的文字工作者将“佘”字收集到后,于是“余”不再读“she”而读“馀yu”,“ 畬”字就成了“畲she”字,“賖”字也就成为“赊she”字,。
当“余”发展成为姓氏用字后,自然也就有了“余”姓改为“佘”姓的,当然也会有“佘”姓改为“余”姓的。
而由“余”姓改为“佘”姓的“佘”字,也同样有两种写法:一是将“佘”字写为“人示”,而“人”的两笔要相连;二是虽然也将“佘”字写为“人示”,但“人”的两笔要不相连,其中左笔在上,右笔在下,似“八”字。
“余”字,本来从“八”,从“禾”。成为姓氏用字,与“佘”形态相似,而被写成“人”字头“余”。而“入示”佘,也往往被弄成“余”。有时写成“余”,读成“佘”;有时写成“佘”,而读成“余”;并出现“佘乃余字不出头”的说法。诚如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余’字,从“‘八’部”;清代段玉裁注释《说文解字》说:“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金文的“佘”字,就是“人”字头的两笔不相连,其中左笔在上,右笔在下,形如“八示”。而辰州佘裔乾隆卅九年(1774)创修的《佘氏族谱》说:西晋余昭元征西,封镇海大将军,功勋盖世。帝渭公曰:“汝功不在人下,敕赐雁门,易姓,因改人为入,受姓佘”,更是说明“佘”“余”两姓的这种关系。
而“余”姓改为“佘”姓的,一般都不写为“入示佘”而写成“人示佘”,诚如“山东潍坊佘氏宗谱”之“二谱说”:佘氏“世谱二编”,以“人示佘”、“入示佘”二姓别之。若统之,“人示佘”谱和“入示佘”谱,首未善也;略之,则又失其源未尽也;由是“人示佘”姓别之为一谱记之,於外世谱则自“入示佘”始,则不失首失源兼得之矣。
河南省长垣县佘家乡后佘村佘银民宗亲说,他们后佘村人习惯写“人”字头佘,而佘新庄人则习惯写“入”字头佘,但两个村家谱高祖都是佘世强。另佘西村佘氏家谱二世祖佘天福,五百年前古墓碑上刻的是“人”字头佘,而其十世祖佘崇阳,古墓碑上刻的却是“入”字头佘。
可见,“佘”字的这些写法,是我们佘氏祖先的智慧,也是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是在告诉佘氏后人乃至世人:“佘”字,无论你怎么写,都与“人”有关。
佘定湘宗亲说: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读中学的时候,看到字典里的“佘”、“余”两字,分明一个是“入”字头,另一个是“人”字头。但1984年,他查《新华字典》,发现“佘”、“余”两字都是“人”字头了。他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简化的结果。
我认为:我们佘氏,要感谢现代的文字工作者,把“佘”、“余”两字都归于“人”部。我觉得:它不只是汉字简化的结果,更是内在规律的体现。这正是我们“佘氏”先祖们所暗示和希望的。
所以,我们佘姓人现在写“佘”字,就不必再写“入”字头佘,更不必再为 “人”字头的两笔相连不相连犯难,而要统统写为“人示”佘;要向世人展示:“佘”,“人示”;顶天立地;“君(黄帝)亲(人皇)两无背”;天、地、人,和合而一 !
三、“佘”字的读音
查遍所有的字典、词典,只要它收有“佘”字,其读音均为“蛇”(
Shé),其意义均为“姓”。但所有的字典、词典也几乎都说:古有 “余”无“佘”,而古时“余”的读音也是“蛇”(
Shé)。明代杨慎认为:“余字从舍省,舍与蛇近,则禅遮之切为正音矣。五代宋初人,自称曰沙家,即佘家之近声可证,而赊字从佘,亦可知也”;清代张澍的《姓氏寻源》云:“古有余无佘,今通作佘”。
我在《“佘”字的写法》中已经说过,古时字书上读音为“蛇”(
Shé)的“余” 字,其实就是“佘”字,就象今天不少人把“佘”写成“余”一样。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入了“余”字,没有收入“佘”字,但“余”字不是作为“姓氏”字收入,并且读音“从舍省”,音“蛇”(
Shé)。而比他早许多年的西汉元帝时的
史游 ,在他所作的汉代百家姓《急就篇》中,就既有“佘”姓,又有“余”姓。重庆佘定湘宗亲找到了五种版本的《急就篇》,其中有四种版本都有“左地佘”的记载,有一种版本记载为“左地馀”;有四种版本说“遗失佘”, 有一种版本说“遗失馀”。这说明:“佘”字早就是个“姓氏”专用字,而“余”字在其后才发展为“姓氏”用字。
那么,“佘”这个姓氏专用字,其读音为什么是“蛇”(
Shé)呢?它既不是因为“余字从舍省,舍与蛇近”;也不是因为“余之转音为禅遮切,音蛇”;而是创造“佘”字的先祖,在合“人”与“示”为“佘”字时,就定“蛇(
Shé)”为“佘”的读音。
创造“佘”字的先祖,为什么要定“蛇”(
Shé)为“佘”的读音呢?重庆佘国良宗亲猜测可能与佘氏先祖的职业和境遇有关。他认为:佘氏先祖自黄帝以来,即为示官,这是祭天地事鬼神、呼风唤雨、以龙蛇自居的职业。夏后时,先祖失官,而夏以“龙”当道,“佘”氏不能再称“龙”,只能以“蛇”居。蛇不与龙争,蛇走穴。此时此景造就“佘姓”以“蛇”的谐音为“佘”的声韵。佘国良宗亲的这种猜测是有道理的。
另外,传说中的人皇氏,是“人首,龙身,九个头”。佘氏的写法溯源到人皇,但读音却与人皇的“人首,龙身”无关,也就是佘氏的先祖在明示:“佘氏”不争“龙”,而以“蛇”自居。
“佘”字,本来读音为“蛇(she)”,但在实际应用中不一定读作“蛇(she)”。这主要是因为“蛇”与“舌”、“舍”等字同音或近音,人们为了“避讳”而改读他音。如四川方言中把猪、牛、狗等动物的舌,称作“利子”,而不叫“舌”,就是因为在四川方言中,“舌(she)”和“折(she)财”的“折”同音,人们不愿折财、忌说折财,就把舌叫做“利子” 。四川人将动物“蛇”,叫作“梭二棒”或“梭老二”, 于是把与“蛇”字同音的作为姓氏的“佘(she)”,也直接读做“梭(suo)”,那也是为了避讳“折(佘)财”。又如在湖北孝感一带,“佘”字因为和“舍”字(亏本的意思)同音,于是“佘”不读作“she”音,而读作 “l iong”,或者读作 “fa”(发)。安徽有的地方把“佘”读作“赚”。
也有些地方,如我们湖南邵阳把“佘”字读作“sha”;湖南桑植把“佘”字读作“留(liu)”;广东潮汕等地把“佘” 字读作“sia5(斜),或者读作 “shrimp(虾)”;并不一定都是为了“避讳”,而是方言而已。
四、佘氏多源
中国的姓氏,大约始于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姓”,一般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姓”这个字,由“女”和“生”两个字组成,说明最早的姓,就是母族的姓,因为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氏”,一般都是从君主所封的地 、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这是要贵族才能有的。到了夏、商、周的时候,母系社会逐渐被父系社会取代,“姓”和“氏”合而为“姓氏”,这时的“姓”则成为父亲的姓,女子出嫁后其父亲的“姓”则成为她的“氏”。
佘氏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诚如研究姓氏的专家所说,“姓氏来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以国名、地名、山水名等为姓氏的,也有以官职、部落名等为姓氏的;有帝王赏赐姓氏的,也有自我创造姓氏的;有因避难、避祸、避讳或兼祧承继等原因更改姓氏的,也有因战争、饥荒、动乱、迁移而改变姓氏的;等等。佘氏与许多姓氏一样,来源都是如此多种多样的。
佘氏最主要的有三大来源:
一是自命姓“佘”。
还在唐朝的时候,湖南邵陵佘氏的三世祖评事公所编《代州佘氏宗谱》就明确记载:“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为氏,后为黄帝作合,宫接万灵,黄帝使主祀天神地祗人鬼之事,古以示为祗,因以示为氏。及夏后时失官,与不窋窜于戎狄之间,聚族而谋曰:吾欲仍以人为氏,则以远而忘君,仍以示为氏,恐以远而忘亲,不如合人与示而一之,庶君亲两无背乎。于是遂合人与示为今佘姓,此佘氏得氏命姓之始”。
虽然佘氏先祖在夏后氏(禹)时“失官”尚未发现史书有明确记载,但《代州佘氏宗谱》记载中的“后稷”之子“不窋”失官,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则有明确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而与《代州佘氏宗谱》具有相同记载的贵州遵义、黔北《佘氏族谱》还明确记载了佘氏先祖所窜“戎狄之间”的具体所在,即今天内蒙古乌拉特前期的大小佘太。贵州湄潭黄家坝《佘氏族谱》则记载始祖系“人皇之后,世居黑龙江绥芬河”。
自夏后氏以来,凡是有以带“佘”字的山、水、地名和官职、部族等名为由定姓氏为“佘”的,都与人皇支裔“佘氏”相关。因为这些山、水、地、官职、部族等名本就与“佘”祖先相关。诚如重庆佘定湘宗亲所说,重庆綦江的《佘氏家谱》记载:“‘佘氏,是大禹一个名叫雯的小儿子的后代。雯被分封到一个名叫佘的地方,因此以佘为姓’。这个名叫‘佘 ’的地方,应该就是以“佘氏”祖先命名的。”
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袁义达先生所编《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说:“汉族佘姓出自姜姓。春秋时齐灭遂国, 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与肥城接界处之遂乡, 为齐国佘丘之地,齐大夫食邑于此,之后有佘丘氏和佘氏。至西汉, 在佘丘故地设置蛇丘县,以邑为氏。姜姓佘氏的历史大约有2600多年。”这就说明:春秋战国以前,佘姓人所居山丘,名佘丘,此时就有佘丘氏和佘氏;西汉时才在佘丘故地设置蛇丘县;而不是如有些学者所说“先有蛇丘,后改佘丘;住在佘丘的人就姓佘丘,后复姓佘丘氏简化为佘姓”。
二是被赐姓“佘”。
湖北蒲圻和江西修水的《佘氏宗谱》记载:他们是臬陶有处之后,“得姓受氏,始自昶。昶乃伯高之子,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昶镇守佘令郡(雁门)……赐姓佘,封为佘令将军。”
广东、安徽、福建等地《佘氏族谱》记载, 东晋都尉余讽,被明帝赐改“余”姓为“佘”姓;浙江和湖南桃源等地《佘氏族谱》则说,余讽的儿子被西晋的皇帝赐姓为“佘”的;还有说“唐朝太学博士余钦受皇帝赏识,故赐予佘姓,以彰其不凡”的。
三是其他姓氏改姓“佘”。如:因避讳,“折”姓改“佘”姓;因避祸,蒙古“铁木氏”改“佘”氏;因兵败途中遇“蟒”得救, 而“吴”姓改为“佘”姓;还有,据安徽《芜湖县水利文史资料汇编》记载:和县张家一族人中有个张老五,因为不愿缴租纳税,一年秋收后,把那险要地段的圩堤挖决报灾,冲毁良田几十亩,使那里形成一口方塘(人们却叫它“反塘”)。而老五逃避官府追杀,遇一大蛇,纳拜并答应跟随蛇姓,大蛇才离开盘据的锅盖,以后他们就姓了“佘”姓。可能还有“徐”姓改“佘”姓的。据说有个左“彳”,右“佘”的字,为“徐”姓的一个分支,后人将此字读作“齐”,浠水有个齐(左“彳”,右“佘”)家河,便是因此得名。
其他姓氏改为“佘”姓的,最主要的是“余”姓改为“佘”姓。“余”姓改为“佘”姓的原因,既有秦始皇时吏部尚书余方策之后为避“株连九族”之祸而自行改“余”姓为“佘”姓的;也有东晋都尉余讽,被明帝赐改“余”姓为“佘”姓的;也有说余讽的儿子被西晋的皇帝赐姓为“佘”的;还有说“唐朝太学博士余钦受皇帝赏识,故赐予佘姓,以彰其不凡”的。
五、“人示”佘
关于“佘”这个姓氏的起源,当首先提到的应该是“人示”佘。它是佘氏最早最主要的来源,源头为人皇支裔。
距今一千多年的湖南邵陵佘氏三世祖评事公,在他编纂的《代州佘氏宗谱》中告诉我们:五六千年前自己的先祖是人皇氏支裔,以“人”为“氏”。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自己的先祖做示(音祇 qi)官,为黄帝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礼,观天垂象,见吉凶,示神事,则以“示”为“氏”。四千多年前的夏后时,当局不让先祖做“示官”了,先祖便与失官的后稷之子不窟(窋)一样,率族人进驻北方。此时,先祖找族众商议,我们此后以甚么为“氏”为好。欲以“人”为氏,却恐背其君(黄帝);欲以“示”为氏,又恐忘其亲(人皇)。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合“人示”为“佘”。
无独有偶,贵州佘氏子孙,口传心记自己的先祖姓氏来源,从人皇氏至得姓佘氏与湖南邵陵佘氏来源如出一辙,。他们的先祖从雁门出来,先后宦游新郑、南昌。黔北佘氏先祖祥芝公,乃新郑派,在明时为仕江西,拥明桂王而居湄。遵义佘氏先祖先玉公,于明末清初宦游遵义,隐居于遵义白马。民国时期和1995年,他们修的《佘氏族谱》的开头,均把心传口记自己的先祖姓氏来源用笔记载下来:“吾族本人皇氏之裔。至黄帝时,帝命吾祖造合宫接万灵;宫成,帝又命吾祖主天地神示之祀,因赐姓示。至夏后氏时,失官居于北方戎狄之间(即今内蒙古大佘太、小佘太一带)。乃谋诸族人曰:吾辈欲以人为氏,恐以年湮地远而忘君;欲以示为氏,又恐以年湮代远而忘亲;事成两难,不如合人示为氏,既不忘亲,又不背君,遂从此姓佘。”
贵州湄潭黄家坝《佘氏族谱》亦记载:“我佘氏始祖系上古时三皇(天、地、人)时期人皇之后,世居黑龙江绥芬河,在轩辕皇帝时,我祖在朝中为官,皇帝命我祖监修合宫楼,既成皇帝很满意,封我祖掌管朝中祭祀,并赐姓‘示’。 后因战乱,我祖率众南迁山西雁门。世族昌盛发达,再三考虑研究:今姓示,恐年代远久而忘亲;若姓人,又恐背君,结果以人示合一为佘姓——既不忘亲又不背君。” 此说与黔北、遵义《佘氏族谱》所说,除得姓之地不在北方外,其余大体相同。
重庆市綦江县佘氏源流记载:“佘氏,是大禹一个名叫雯的小儿子的后代。雯被分封到一个名叫
佘的地方,因此以佘为姓。佘雯生佘灏,佘灏生佘帝国、佘天国。佘帝国无后。佘天国生佘丙,佘丙生佘茀,佘茀生佘太浪,佘太浪生佘子枭”,“到殷商王朝时,佘家被贬为平民。此后历经周朝、秦朝、汉朝、隋朝、唐朝,佘家的名次已无法考证”,到宋朝佘志龙(与佘太君为姊妹)从军队中崛起后,其世系又有了具体记载。雯被分封的“佘”这个地方,自然是与“人皇支裔佘”紧密相关。
还有江西修水、湖北蒲圻等地佘氏,应该也是人皇支裔“佘”。他们的族谱记载:“得姓受氏,始自昶。昶乃伯高之子(可能遗漏一个“孙”字),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昶镇守佘令郡(雁门),及商季世,诸侯背叛天下匈匈。昶揆文奋武削平僭乱,帝嘉乃丕绩,赐姓佘,封为佘令将军。”这个族谱,从商代佘昶开始至今109代、三千多年,基本上无断线。很有可能,佘昶并非由帝赐姓,而是本就姓佘,而被帝封为佘令将军,所以他镇守的雁门郡便叫“佘令郡”。即使是由帝赐姓,也不是由帝造姓。这个帝所赐之“佘”,应该就是最迟在夏时就有了的那个“佘”。
“人示”佘氏的“佘”字,在过去的字典里,一直是“入示”;宋代郑谯的《通志.氏族略》更是明确记载:“佘”,从“入”从“示”。辰州佘裔乾隆卅九年(1774)创修的《佘氏族谱》说:西晋余昭元征西,封镇海大将军,功勋盖世。帝渭公曰:“汝功不在人下,敕赐雁门,易姓,因改人为入,受姓佘”。这岂不是告诉我们:“余”为“人(八)”字头,“佘”为“入”字头!所以,人皇支裔的佘氏子孙世代相传:“人皇支裔的佘氏”的“佘”要写成“入示”,“余”姓改过来的“佘氏”的才写成“人示”。后来,文字学家把“余”和“佘”都归于了“人”部。这样,“人皇支裔”的“佘氏”和“余”姓改来的“佘氏”便真正正式成为一家,都是人皇之后裔。
还有,由畲族转为“佘”姓的,原也是“入示”佘(即“人示”佘)。“畲”字自然是由“佘”字发展而来。据“畲族”研究的学者称:至于原字“畲”,上半部应写作“入示”佘,取山阳之貌也。何以取山之阳?以刀耕火种、天然也。其氏族也始于夏商之世。据研究者说:“畲”族,本是一个大氏族,因为不同朝代、不同因由,都有族人从简姓“佘”,于是现在成了少数民族。
现在的畲族人,包括研究畲族的专家学者,大多把“畲族”称为“佘族”,写作“佘族”,连南宋莆田人所作的《漳州谕畲》也成了《漳州谕佘》,其中的“畲民不悦,畲田不税”,也被写作“佘民不悦(役),佘田不税”。这些“佘族”人,现在分布、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和江西、广东、安徽境内,人数达60多万。“畲”,自然是从“佘”而来,他们也许本就是“佘”氏,因刀耕火种在山地而称“畲”。
六、“余”佘
—
佘姓起源之我见6
佘氏的第二个主要来源,是“余”姓改“佘”姓。
“余”字作为“姓氏”用字,大约始于秦朝之前。“余”姓最早改“佘”姓,也就在秦朝。
唐代徐元杰的《四姓合谱同宗序》记载:余氏的十六世祖余方策,字振科,秦始皇时任吏部尚书,其原配夫人熊氏早逝;继配夫人黄氏生下四个儿子,年方三十而殁;再弦王氏,生下三子一女。 秦始皇四年(前224),传旨焚书坑儒,抽派人丁修筑万里长城。余方策冒死忠读,触犯始皇,问成死罪,祸及九族。为了免受株连,王氏闻讯后急忙带着八个子女向外逃命。后来,王氏又命诸子分姓分居,保全血脉。黄氏所出四个儿子都迁往南方,仍姓余。王氏所出三子一女逃往北方,分为三姓:一子迁往东海,改姓徐氏;一子迁往南昌,改姓涂氏;一子迁往新城,改姓佘氏。这样,余氏分出了徐、涂、佘三个姓氏。1965年出版的台灣《余徐涂佘俞氏族譜》把“余方策”记为“余振魁”,說:“至秦始皇有余振魁,官居吏部尚書之職。始皇在位四年,金獎殿傳旨焚書坑儒,抽、派人丁築萬里長城,因此吏部尚書上廷諫正,秦王大怒欲罪誅余振魁、余氏宗族,幸蒙各部大臣保奏.至三年得赦。正夫人黃氏,生四子,一靖寧、次景寧、三端寧、四起寧……秦王無道時,夫人年三十矣,帶四子遁郡州,於九月十五日末時渡楊子江,撮土為香,叩拜天地日月三光,另立徐、涂、佘三姓,共分為四姓,分散郡州,余曰下邳,徐曰東海,涂曰南昌,佘曰新鄭”。
《泾川佘氏宗谱》打印版(根据天启辛酉1621年老谱打印)三卷p4载:“余质,东晋时为尚书。子余讽,一名茂,字荩臣,后改名顽。晋明帝时,讽为都尉,奏事。帝见其姓名忌之:‘以余训我,谓其为我讽乎?敕改其姓为佘,因余字而少异之。’讽悟帝意,因併其名,而改之为顽。谓:‘愚顽无知,不足忌耳。’帝遂什然。亦得明哲保身之道也。佘姓始此。”北京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各藏一套的《雁门佘氏宗谱》,亦记载余姓改佘姓是东晋明帝赐余讽姓佘。《广东顺德马岗佘谱》、《广东潮汕月浦佘谱》、“新加坡佘氏公会”等也都公认:东晋明帝三年、乙酉岁(公元325年),明帝赐都尉兼经筵讲官的余讽姓佘。
但也有如安徽《五松佘氏宗谱》、湖南《桃源佘氏族谱》等认为:余姓改佘姓,“则自西晋余昭元(余讽之子)始”,“武帝(司马炎)谓:其(余昭元)功勋盖世,封镇海将军,敕赐雁门,易今姓嗣”。还有些辞源之类的书记载:“相传唐朝太学博士余钦(亦余讽之后)受皇帝赏识,故赐予佘姓,以彰其不凡”。
浙江余姚《桐下湖余氏遗谱》祥细记载了东晋明帝赐余讽姓佘一事,并说后来又改归姓余:“东晋明帝时,一个名叫余讽的殿前常与明帝议论朝政。一次,余讽又直言进谏,让明帝十分不爽,大喝一声:‘啊,余讽,你真有能耐。看看你那名字,余就是我的意思,讽就是讥讽,你取这个名字就是天生和朕作对的吧?’明帝随即将其‘余’姓出头的一竖抽掉,赐姓‘佘’,音同‘蛇’。一来示意余讽及其后代永不出头,二来谐音其舌如蛇,祸从口出。余讽回家后,想到自己竟为皇上所忌,内心十分忐忑,干脆改名‘佘顽’,从此变成一块不出头的‘顽石’。从这以后,余讽的后人都改为佘姓了。到了唐朝,佘姓后人被准予恢复余姓,余姓后代又人丁兴旺起来,并且为了显示自己家族终于盼到出头的一天,许多地方余氏祠堂的匾额和余氏宗谱上,都将‘余’字的中间一竖的笔画又向上延伸出一截,比一横更高,表示余氏已真正出头,直到现在许多余氏后人还保持着出头‘余’的书写习惯。”
但《雁门佘氏宗谱》记载说:余改佘后虽曾恢复姓余,但后来又恢复姓佘:“晋太宁间雁门都尉余讽有殊勋赐姓佘氏,唐高宗朝国子监司业咏公改归余姓,宋熙宁癸丑状元中公仍复佘氏。”
我在《“佘”字的创造》和《“佘”字的写法》中,已经说过:“佘”作为专用于“姓氏”的字的创造,是在“余”字作为“姓氏”用字之前,是合“人示”的会意造字。东晋明帝当时就有“佘”姓,他将“余’姓出头的一竖抽掉,赐余讽姓“佘”,音同“蛇”,、并非是明帝创造“佘”,而是他爱才,倚余讽为竑股,笑骂间赐“余讽”为“佘顽”而已。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五书》上指出,古代有余写作佘,音蛇。
无论是秦时“余”姓改“佘”,还是晋唐间“余”姓改“佘”,都溯源其始祖为“由余”。那么,由余的始祖呢?有的(如《赣闽粤佘氏世家考》)说,由余是大禹儿子阿罕的后裔。因为阿罕曾经受封为余度王;也有的(如台灣《余徐涂佘俞氏族譜》)说,“考我余之先,出自黃帝之子曰囂……至文王昌、武王發,誦其弟曰叔虞。又三十余世至晉,有後裔曰由余”。
“余佘”同源,但这个“源”恐怕不是“由余”,也不是“由余”的始祖夏禹之后或黄帝之后,而是更早的人皇之后。重庆《綦江佘氏族谱》说:佘姓是大禹一个名叫雯的小儿子的后代,“雯被分封到一个名叫佘的地方,因此以佘为姓。”而创造这个“佘”字的,正是“人皇之支裔”。现代的字典,将“余”和“佘”统归于“人”部,反映了“余佘”同源,都是人皇后裔。
七、“铁”佘
北京图书馆藏有清代佘明逵所编《铁佘氏大族谱》。该谱专门有《改铁为佘何也》一篇,祥细叙述铁氏改佘氏的经过:
元朝显宗铁木健,政宽仁明,忠信爱民,乐善好施,延世不绝。铁木健前妻洪氏生四子,取名秀一秀二秀三秀四。后娶张氏生五子一女,取名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女名寿英招婿姓金名根十。儿子女婿,均知书达理,武勇过人。均经科举中进士,四个官至太守,五个官至尚书,一个官至侍郎。后来红巾军起义,元灭明立。因战乱风起云涌,兼之奸臣诽谤,皇帝有诛铁木健九族之意。铁木健九子一女婿后裔,世代皇亲,居官显赫,不意失势。闻风即从徽州下邳因惧祸统家“而逃至西川”,“改铁为金,金乃铁字之旁,恐相似为害,又将金字改去下划,而为佘。
佘字万代不改。一行来至泸州衣锦乡凤锦桥,人多影大,难以一路同行,乃联诗、合对、遗嘱誓盟,插柳溪边,四散各处,永古为纪”。
联诗曰:
本是元朝宰相家(秀一),
红巾赶散入西崖(秀二)
泸阳岸上分携手(秀三),
凤锦桥边插柳丫(秀四)。
否泰是天皆是命(根五
悲伤思我又思他(根六)。
佘字并无两三姓(根七)
一家分做百千家(根八)。
十人誓愿归何处(根九),
如焚云游浪捲沙(根十)。
其对云:
九兄弟一妹夫十人进士,四太守五尚书一位侍郎。
誓词为:
自今改铁为佘,而后世子孙俱要相认,不可骨肉视为路人。此桥万古不磨,此柳历世亦在。诗对之代代相传者,皆我氏之踪迹也。且吾父荆棺为葬,吾母青茅生冢故在,是可凭焉。所以或贫或富,或贵或贱。纵语音殊途,省属不一,往来知其端的者,必是九子十进士之苗裔也。
况佘字无二,岂有下邳邑属而复有旁支者乎。如有不相认者,罚他一十二斗麦,卢癞嗟夫。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世世子孙其各遵毋违乎。
该谱还记载了铁木健十子婿改佘姓后所迁居之地:秀一公佘清,归江南徽州休宁县住,奉剌氏皇后祖母之春秋;秀二公佘贞,归四川洪雅住;秀三公佘醇,归四川华阳、成都住;秀四公佘和,归四川内江、成都住;根五公佘藩,归四川宜宾县住;根六公佘垣,归四川泸州、荣昌、隆昌、长宁住;根七公佘屏,归四川仁寿、井研、犍为住;根八公佘翰,归四川叙宁、犍为住;根九公佘芳,归四川荣县、犍为住;根十公佘伯,归中州长寿住(是否重庆长寿待考)。
2006年,有人在四川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发现了一块清代咸丰年间的墓碑,上刻有:“我祖铁木健,封王爵两平取妻张氏洪氏,一生五子一生四子,一婿姓金作为侍郎,十人由科各中进士,赫赫称极盛焉,不意红巾贼乱,又被奸臣诽谤,我祖铁木健虽属勋旧,亦将奈之何哉!于是惧祸窃负而逃四川”,“改
铁为金,金有相似又改
为余,余氏而万代不改铁木真义出焉,此余姓氏之所由肪乎。故一行来自泸州,奈人多影大难以一路,原在风锦桥依锦乡誓祖遣散。”这块墓碑所述与佘明逵所编《铁佘氏大族谱》所记基本一致,至于墓碑中的“改为余”,实际就是“改为佘”。因为将“佘”刻写为“余”历来都是很常见的事,就是佘明逵所编的《铁佘氏大族谱》中,亦有不少将“佘”字刻写成“余”字的情况存在。
不过,云南思茅铁家坡人于1997年寻祖整理后的
《蒙古铁氏族谱》,则记载为“铁氏”改姓为“鱼氏”(余)。该谱记载说:他们“是蒙古贵族元成宗的后裔……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到了应昌(今内蒙古境内),铁氏不愿意随元顺帝北还,取道四川前来投奔云南的梁王,途中遇到明朝军队追捕,逃到大渡河泸定桥附近,追兵紧逼、形式危急,于是决定更名易姓,分散逃避,但一时又想不出合适的姓氏。后来看到河里不少游鱼,认为是吉祥之兆,便改姓为‘鱼’,为区分主仆关系,把嫡系改为‘余’姓,把女婿家由金姓改为‘俞’姓,奴婢则改为‘于’姓……这个大家族分散逃难后……有一部分逃到大理,后来又从大理迁到今思茅……把寨名取名为余家坡。明国初年,官府已不再追杀蒙古族后裔,才又恢复铁姓。新中国建立后……除了恢复铁姓外,还恢复了蒙古族族称,同时将余家坡改名为铁家坡。”
这个《蒙古铁氏族谱》所记的“铁氏”嫡系改为“余”姓,是否也是“佘”姓之误呢?我认为:“不是”。因为:一、他们自述是“蒙古贵族元成宗的后裔”,而不是“元显宗的后裔”;二、他们是见“鱼”改姓“余”,而不是先改姓“金”,因恐“铁”与“金”相似,再改为“佘”姓;三、他们“明国初(明朝初或民国初)即“恢复铁姓”,而不是“佘字万代不改”。
八、“折”佘
折姓改佘姓,目前所知大都源于有关“佘太君”的传说。
“佘太君”,是南宋以来有关北宋“杨家将”的小说、戏剧及民间传说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叫佘赛花,北宋名将杨业的妻子,封号太君。
但宋代正史上并无“佘太君”的记载。后来,一些专家、学者根据一些地方史志和墓碑等资料,得出结论说:佘太君确有其人,不过她原本不姓佘,而是姓折。其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有六:
一是清光绪年间的《岢岚州志》。该志卷九《人物·节妇》条记载:“杨业‘娶
折德扆女’,‘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 距岢岚县城1.5公里的佘家寺湾村,发现一块1000多年前的石碑依然残存有“折”字印迹。
二是《
宋史》卷二五二的《折德扆传》。该传记载:“折德扆,世居云中,为大族。父从阮,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阨西北,中国赖之。”
三是《府谷县志》和《保德州志》等。《府谷县志》载:折赛花为五代时的府谷县(府州)人,生在今碛塄乡折家山,后住今县城郊区花坞镇(花石峁村),佐杨业立过不少战功,惜古代重男轻女,正史无传,靠宋代县志相传至今。清代光绪《保德州志》载:杨继业“事北汉为建雄军节度史,娶折德扆女。”
四是民间传说。有的民间传说称折德扆的女儿折赛花嫁给杨继业后,其
丈夫和几个儿子、女儿都为国战死沙场。她为了儿孙们出征不再夭折,将自己认为不太吉利的“折”姓,毅然改为与折同音的“佘”姓,意在子孙福禄有余,由她一人撑着一片天,一人承受外来之灾。从此历史上的折太君,便成了佘太君了。
五是北宋末南宋初
江少虞撰写的《宋朝事实类苑》。民间所传 “折赛花”改为“佘赛花”,还只是她一人改“折”姓为“佘”姓。而
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则说,折姓在宋代因得罪了朝廷,有许多折姓人改为姓“佘”。
六是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世俗以杨业妻为佘太君,亦有作折太君者。盖佘太君本应作折太君,北方土语‘折’本应读作蛇的音。”
另外,有些书(如《弘农杨氏族史》)上说,改为“佘”姓的“折太君墓”在山西保德县城南四十里的折窝村。但也有人说不但保德今地名没有“折窝村”,就是康熙本和乾隆本的《保德州志》也没有“折窝村”这个地名,只是保德县城南四十里有一“湍窝村”,保德县城北十余里有一“佘家梁”,也无法断定就是折窝村。而且宋代时嫁出去的“折家女”归葬,也难以令人置信。
不过,民间传说和族谱记载,更多的是说“佘太君”本就姓“佘”,其先祖建有“佘家军”,拥有“佘王城”。重庆市綦江县《佘氏族谱》说:佘太君名叫佘赛花,是他们的先祖佘志龙的姊妹;历史小说《金刀杨令公》则说:佘赛花的父亲叫佘洪渊,后汉时为永安军节度使,北宋时晋为佘塘关兵马元帅,他有三个儿子(佘赛龙、佘赛虎、佘赛豹),一个小女儿(佘赛花)。陕西白鹿县有个佘家
坡头村,村中佘姓皆说他们是佘太君母家的后代。安徽省泗县草沟镇境内的古唐河岸边,有个佘家台,也叫佘家寨(曾叫“火塘寨”)。这里流传的佘家寨的故事告诉人们:宋代杨家将中的佘太君的父亲叫佘尚志,祖父叫佘先敬,唐朝末年逃荒定居河南归德府。佘尚志之女佘赛花几经磨难,后来与杨继业在安徽泗县“火塘寨”成亲。现在,佘家台的周围没有一户佘姓人家,据说这可能是因为佘赛花是女性,既然嫁给杨家,那后代就必然都随杨姓。所以,现在只有杨家庄静静地坐落在佘家台的东侧,杨姓人家世代传说着发生在佘家台的故事。还有陕西“(北)砖井黄河社”一带佘姓说,祖传五代十国的北汉时,砖井佘氏家族出了个叫佘赛花的巾帼英雄.自幼爱舞刀弄枪,骑马射箭,从小练就一身好武艺。这一带民间盛传着“毛白扬与佘太君”的传说。据说,现在砖井村只有一户佘姓村民,但附近榆次小营村有180多名佘姓村民,均声称是砖井村佘氏后人。
民间传说和地方史志及族谱上记载有的事,正史上没有记载,这是很常见的事。我想,不管被封为“太君”的是“折赛花”,还是“佘赛花”,“佘太君”在历史性上确有其人,应该是肯定的;尽管目前难以确定她本就姓“佘”,还是由“折”改的“佘”姓,“杨家将”中的“佘太君”,一千多年来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无论是“折”家、 “杨”家,还是“佘”家,都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一件大好事。我们佘姓人常常碰到不少外姓人不知道“佘”字怎么写,或者把“佘”字写成“余”字的时候,只要我们说自己是“佘太君”那个“佘”,别人便会恍然大悟。
九、“吴”佘
“吴”姓改“佘”姓,目前所知是在明末清初,始于吴万邦,至今不到四百年。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明末吴万邦由武昌迁湖南石门,其子吴显、吴兴改吴姓为佘姓。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编纂的《石门佘姓氏族源流》记载:该支“佘氏基祖叫吴万邦,他于明季由湖广武昌府通城县因苦于长吏苛求无厌迁徙石门县花薮乡阜邱山东麓,其裔孙散衍花薮乡的太平岗、岩子岗、上五通和桑植县及湖北鹤峰县沙道沟等处。至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递传十八代,男女丁口四百余人”;并援引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编纂的《吴佘族谱源流总序》称:“吴属渤海,系出于姬周章胙土,其后以国为氏。远溯者亦荒远莫可考。始祖吴万邦自湖广武昌府通城县迁居石门县之花薮乡,是为始迁祖。吴万邦生有二子:长子吴显为长、二、三房分支之祖;次子吴兴为老二房分支之祖。自吴显、吴兴始,自改为佘氏,意为韬迹晦声,自此该支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种说法是:吴三桂的孙子吴万邦在澧州太浮山兵败后,自己隐姓埋名改姓佘。这是一个传奇的民间传说。2009年,常德市政府网站发表地方文史资料《韫玉含珠说太浮》一文,其中有关太浮山的“兵家遗踪”记载了这个传说:
“公元1645年,李自成兵败湘北澧州一带后,以太浮山为屏障与清兵抗衡周旋数月。为了重振士气,李自成在太浮山东路山腰一平坦处,召开大会,对仅存的几千名士兵中数十名战功卓著者,予以封官拜将,以挽救残局。数月后,终因势单力薄,被吴三桂率领的清兵彻底击败。李自成在夹山出家为僧后,为感恩太浮山,曾出重金修缮太浮山大庙(后人将李自成封官拜将的地方称为‘封官台’)。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举旗反清,他率兵10万从云南出发,于1674年占领湖南长沙、衡州、岳州、沅州。这年秋季,他亲率大军进驻澧州,因太浮山是他和李自成争战多日的老战场,遂以太浮山为大本营,并在山腰建起兵工厂,打造兵器,以备向北推进。同时铸造“利用通宝”钱币,在占领区发放,活跃经济。1675年,吴三桂据守太浮山,以一万之兵与平叛的二万清兵大战于太浮山北麓山岭,遂获大胜(民国初年,吴三桂的后人将此处称为“‘得胜岗’,并建庙祭祀)。
“吴三桂败逃后,其孙子吴万邦以太浮山为根据地与清兵游击。康熙十七年(1678)清兵又自澧州进剿太浮山,吴万邦败退到太浮山韩家湾时,一条大蟒蛇横在路上,他从蟒身上翻过去后躲在一古树空心洞内,那蟒蛇昂头吐雾挡住清兵,清兵追之不及返回。吴万邦获救后赶不上往慈利撤退的队伍,便隐姓埋名改姓佘(与蛇同音)。清代末年修谱为《佘吴氏族谱》。”
第三种说法是:吴三桂的儿子吴万邦在澧州兵败后,自己隐姓埋名改姓佘。如《临澧史志》在介绍“吴三桂及其子孙的传说”中说:“康熙十七年(1607),清兵进攻澧州时,吴三桂的儿子吴万邦败退到现今文家乡青龙村韩家湾附近,遇上一条大蟒横在路上,万邦从大蟒身上滚过,便钻进一棵空心大树里去了。清兵追来时,大蟒昂头喷雾,阻挡前进,清兵追之不及而返”。“万邦解围后,已赶不上撤向慈利的队伍,便隐姓埋名,寄居此地,改为佘(与蛇同音)姓。民国时期,当地佘姓人所纂族谱,题为《佘吴氏族谱》。”
第二、第三种说法都说是清初吴万邦兵败遇蟒得救遂改“吴”姓为“佘”姓。不同的是,一个说吴万邦是吴三桂的孙子,一个说吴万邦是吴三桂的儿子。查找吴三桂的有关资料,得知他有两个儿子,即长子吴应熊,次子吴应麒(吴启华);四个孙子,即吴应熊的两个儿子吴世璠、吴世琳,和吴应麒(吴启华)的两个儿子吴仕杰、吴仕龙。看来,吴三桂的儿、孙中都没有叫“吴万邦”的。那么,第一种说法“明末吴万邦由武昌迁湖南石门”,其子改“吴”姓为“佘”姓,似乎更可信。
但不管哪种说法,吴万邦均是“吴佘”的始祖。
十、“姜”佘
2002年第2期《管子学刊 》发表张晓连的《齐国姜氏后裔考略》一文,该文将“佘氏”列为“齐国姜氏后裔”之一,认为佘氏起源于姜太公后裔。
文章说:“公元前11世纪,西周建立,为巩固新生的政权,确保周王的天子和大宗地位,西周初年,统治者进行了分封,将周王宗室亲属子弟和功劳卓著的人物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国的国君。作为西周开国第一功臣的姜太公被封为齐国的国君,从此,姜氏子孙便以齐国为中心开始繁衍发展起来。古人取姓氏的方式多种多样,‘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姜氏后裔也不例外,从掌握的材料统计,属齐国姜氏后裔的姓氏多达104个,对于史籍中称以某齐大夫食邑、字等为氏的,但无法证明是姜齐大夫或是田齐大夫的,本文不列入考证范围。我们针对这104个姓氏的取姓氏方式的不同,大致划分了11种方式,但这种划分并非十分地严格,譬如以地、邑、国为姓氏方式的界限有时就很难说清。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我们所讨论的是齐国姜氏后裔,准确说就是姜太公的后裔,那些与姜太公同姓、同族的非姜太公后裔的则不属本文考证的范围。“
文章接着说:“齐国姜氏的始祖是中国历史上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父子翦商兴周的姜太公。太公,姓姜,吕氏,名尚,字牙,周文王号其为太公望,周武王尊其为师尚父,故历史上的姜太公有许多称号,这些众多的称号后来也成为姜太公部分后裔的姓氏。姜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出自传说中的炎帝,因居姜水生而以姜为姓。炎帝裔孙伯夷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唐尧的四岳官。夏商以来,姜姓子孙分封于齐、吕、申、许、甫等国,因此,从姜姓中很早就出现以封地为氏的姜姓后裔。”
文章在齐国姜氏后裔“以居住地为姓氏” 一节中,列举了姜氏、谷氏、浦氏、佘氏、左丘氏和福氏;在“以食邑为姓氏”一节中,列举了崔氏、卢氏、丘氏、井氏、饶氏、盖氏、隰氏、棠氏、檀氏、查氏、即氏、邴氏、闾邱氏、虞邱氏、佘丘氏、梁丘氏、大陆氏、于陵氏、高堂氏、訾(zi)氏等20多个姓氏。
关于“佘氏”,文章说:“据范又琪编著的《百家姓姓氏起源》云,春秋时,齐国有一地名叫佘丘,作为无父的宗室子弟的居住地,后便有以佘为氏的。”
关于“佘丘氏”,文章说:“《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其先齐公族,食采佘丘,因氏焉。汉有侍御史佘丘炳。又隐士佘丘灵,居西河。’佘丘氏与佘氏应是同源。”
《齐国姜氏后裔考略》的以上说法,与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袁义达先生所编《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的说法大体一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说:“汉族佘姓出自姜姓。春秋时齐灭遂国, 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与肥城接界处之遂乡, 为齐国佘丘之地,齐大夫食邑于此,之后有佘丘氏和佘氏。至西汉, 在佘丘故地设置蛇丘县,以邑为氏。姜姓佘氏的历史大约有2600多年。”
不少人说:“古有余无佘”,汉代以前没有“佘”姓。以上“姜佘”的研究成果否定了这种说法,而确认:至少早在春秋时期就发现有了“佘”字,并出现了姜姓后裔依所居地佘丘或食邑佘丘而定姓“佘”氏。
姜佘是佘氏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并不能说明“佘氏出自姜姓”。“佘氏”本出自创造“佘”字的人皇氏支裔。姜姓佘氏所依的居住地佘丘或食邑佘丘的“佘”字,本就是佘氏先祖人皇氏支裔所造。佘丘的地名本就是因有佘姓人居住过而得名。不过,如果我们从姜太公的后裔再向前溯,可得知姜姓出自传说中的炎帝,因居姜水生而以姜为姓。而炎帝也是传说中的“后人皇”,人面牛身,姓姜,名神农,号炎帝。这样一来,我们也就得知:姜姓与佘姓均为人皇之支裔;自然,姜佘氏与佘氏也均为人皇氏后裔无疑。
十一、佘氏得姓地
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有个佘太地区,有大、小佘太两镇。其大佘太镇,原名佘太城,位于旗政府驻地东北52公里处,北靠查石泰山,南眺乌拉山,西临乌梁素海,东接草原钢城包头;其小佘太镇,地处乌拉特前旗东北端,东与包头市相邻、北与乌拉特中旗接壤,距旗政府所在地142公里。
据湖南《邵陵佘氏族谱》和贵州《黔湄佘氏族谱》的记载,这个内蒙古佘太地区应该是佘氏最早得姓之地。
湖南《邵陵佘氏族谱》云:“佘姓系出人皇氏之支裔,上世古朴不嫌,似于大宗概籍天潢,后为黄帝作合,宫接万灵,使主祀天地神示,以职为氏,而命曰示。及夏后氏时,失官窜于西,裔欲君亲两无所背,乃合人与示而为佘。”该谱之“窜西”未说具体地区,但邵陵佘氏始祖湖山公将其属地命名为“大佘田”、“小佘田”,似可看出与内蒙古的“大佘太”、“小佘太”有点关系。
贵州《黔湄佘氏族谱》所记与湖南《邵陵佘氏族谱》所记大体相同,但明确指出了人皇氏之支裔“窜西”之地为内蒙古大佘太、小佘太一带。该谱在“黔湄佘氏世系”一节云:“吾族本人皇之裔,至黄帝时,帝命吾祖造合宫接万灵。宫成,帝又命吾祖主天地神示之祀,因赐姓示。至夏后氏时失官“窜西”居于北方戌狄之间(即今之内蒙古大佘太、小佘太一带)。乃谋诸族人曰:吾辈欲以人为氏,恐年湮地远而忘君;欲以示为氏,又恐年湮代远而忘亲;事成两难,不如合人示为氏,既不忘亲,又不背君,遂从此姓佘。”
不过,贵州遵义凤冈天桥《佘氏族谱》说,他们的先祖也是人皇之后,世居绥分河(今属黑龙江省),因北方戌敌(打仗)之期,率众南迁山西,在雁门“以人示合一为佘”。我认为:他们有可能是在转抄老谱时有误,原本是“以人示合一为佘”之后世居绥芬河,后来南下山西雁门;也有可能他们是人皇氏支裔的另一拨,,后南下山西雁门,亦“以人示合一为佘”。
佘太的名称由来已久,史志记载和民间传说也很多。所有的记载与传说大都与佘姓相关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湖南邵陵和贵州遵义等地佘氏族谱的记载。
“佘太”的得名,在民间传说主要有两种。
一是说大佘太山顶有个像棋盘一样的石片,蒙语叫“沙特日”,故汉名“佘太”。“沙特”音转为“佘太”,自然与在此得姓的佘氏密切相关。
二是说因宋朝杨家将中的佘太君曾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传说这里原名佘王城,宋朝名将杨继业攻打佘王城时,与佘王的女儿佘赛花(即后来的佘太君)在战场上交锋产生感情,私定终生。由于这层关系,佘王投靠了大宋。后佘王城被辽国肖太后攻破。为了纪念佘太君,人们管佘王城叫作佘太城。佘太君一度曾收复过佘太城,大捷后,为了肃清佘太城以东的残敌,又率部到佘太以东约九十里的地方筑一座军营,并将残敌全部趋逐出境。这座兵营为跟佘太城区分,便称之为小佘太,原佘太城则称之为大佘太。这个传说中的“佘王城”,在“佘赛花”成为“佘太君”之前早就有了,充分说明佘氏早就居据在这里。
另外,《绥远通志稿》和《乌拉特前旗志》记载:“该地大佘太城(今大佘太镇),清代即商贾云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为五原厅治,岿然为一大集市。五原厅后移治于隆兴长,这里则设分司巡检,仍为一大集市。民国二年(1913年),外蒙军南犯焚掠,大佘太城成为荒墟。民国14年(1925年),建立大佘太设治局,人民逐渐安集。民国18年(1929年),重修大佘太城,次年10月竣工。民国27年(1938年),日军用飞机和大炮轰炸大佘太城,城墙及城内设施多被破坏。民国28年(1939年)12月,日本在大佘太城设立伪安北县公署,并更名为太安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安北县设5个区,太安镇恢复为大佘太镇,属第四区,另有佘仁、佘信、佘智、佘勇、佘忠五个乡、大佘太城为区公所。1958年后为大佘太人民公社、大佘太乡,1985年底撤乡建镇。全镇辖地面积940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共有20个行政村。”这些史志记载虽然没有具体提到佘姓人在此生息的情况,但提到了佘太区(镇)的设置,特别是关于“佘太区”下设有“佘仁、佘信、佘智、佘勇、佘忠”五个乡,充分说明了佘姓人很早就曾在此生息的盛况。
还有,元末蒙古铁木氏因祸改“铁”姓为“佘”姓,并发誓此后“佘字万代不改”。这与蒙古古属北方戌狄,佘氏得姓于戌狄之间的佘太地区,铁木氏或世代与佘氏有交,或耳闻目睹“佘氏无二”,不无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说:夏后氏时,佘氏得姓于内蒙之大小佘太。夏商时,佘氏主要在北方生息发展,有的还世居到黑龙江绥芬河。即使“窜西” 世居黑龙江绥芬河的人皇支裔南迁,在雁门“合人示为佘”,那也是在内蒙得姓之后。诚如贵州《遵义佘氏族谱》所载:佘氏“至周时始南迁……继而星罗棋布”,“虽各立郡堂”,但“皆远绍内蒙之大小佘太”。
十二、佘氏族望地12
中国夏商周时间,“姓”与“氏”合二为一 。
一个家族在获得姓氏之后,便开始繁衍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同一姓氏的人不可能始终居住在同一地方,而居住在不同地方的同一姓氏的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其社会地位也不可能完全一样。秦朝的时候,郡县制正式建立。
清代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群望》中说:“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
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故而魏晋唐隋时期,
那些地位比较高的人为表示自己这一支高于其他地区的同姓人,便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所居住的地区(郡、县),这样就有了郡望。如陇西李氏,即居住在陇西郡(今甘肃天水一带)的李姓人;又如汝南周氏,即居住在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一带)的周姓人。
“郡望”,就是“郡县”与“望”的合称。“郡县”是一种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就是“郡县”中为众人所仰望的显贵家族。
根据目前我们看到的全国各地的佘氏族谱及有关史志资料,我们得知,魏晋唐隋时期,佘氏的郡望主要有三个:一、雁门(属今山西);二、新郑(属今河南);三、铜陵(属今安徽)。
雁门是佘氏最早的、最突出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秦时治所在善无,今
山西旧
代州宁武之北部、及
朔平南部、
大同东部北部皆其境。汉亦为雁门郡,治善无,在今山西
右玉县南,辖:善无、沃阳、中陵、阴馆、楼烦、武州、剧阳、崞、平城、马邑、疆阴等县。后汉移郡治阴馆,在今山西
代县西北。三国魏移治
广武,在今代县西十五里。
后魏移治古上馆城,即今代县治。隋开皇初废郡为代州,大业初复置。唐时多次废置,宋时称代州雁门郡,金时废郡。
湖南康熙年间《邵陵太平佘氏族谱》在“邵陵佘氏得姓源流考”中记载:佘氏源于“人皇支裔”,“受姓固久矣,派出于山西代州之雁门”,唐代“朝奉公为今太平佘氏鼻祖,方来自雁门”;湖南邵陵道光年间续修的《佘氏族谱》序中云:“佘氏之兴至雁门始”。贵州《黔湄佘氏族谱》在“黔湄佘氏世系”中亦称佘氏源于“人皇支裔”,夏后氏时,佘氏先祖“失官居于北方戌狄之间(即今之内蒙古大佘太、小佘太一带)”,“合人示为佘”,“至周时始南迁,初到山西代州雁门关,子孙繁衍至盛,遂立雁门为郡”;贵州遵义凤冈天桥《佘氏族谱》的“佘氏木本水源”则云:“我佘氏源出山西雁门”。
广东阳江《佘氏族谱》在“佘氏肇姓南迁考”中以余讽为始祖,东晋明帝赐都尉余讽“姓为佘氏,更名顽”,顽“生子昭元”,“历官至镇海大将军,以功赐雁门为郡”。《雁门佘氏宗谱》第一册“重修宗谱序”亦云:“稽我佘氏,乃夏禹季子余侯之裔。历商周秦汉至东晋,雁门郡都尉余讽功勋卓越,闻望日隆,明帝太宁三年乙酉赐改佘氏。是讽公为佘氏得姓始祖。” 安徽《五松佘氏重修族谱序》中则以西晋余昭元为始祖,云:“铜陵佘氏者,自西晋昭元公为镇海大将军,勅赐雁门姓易余为佘。”
湖北蒲圻佘氏宗谱铜陵堂镌:一世昶公,伯高之子,封为佘令郡(即雁门)将军后以佘为姓。《江西修水佘氏源流》亦记载:在“群望”时兴的“魏晋”之前的夏商之际,佘氏先祖“佘昶”,即已镇守雁门,被“封为佘令将军”,雁门被称为“佘令郡”。
铜陵,是佘氏集居最多、迁徙最广的郡望。
作为县设置,铜陵在中国古代有两个。
一个在今广东。隋开皇十年(590年),龙潭县改称铜陵县(县治迁至今广东阳春市
石望镇),属端州。唐武德四年(621年)铜陵县属勤州,武德五年(622年)撤销勤州,铜陵县属春州。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恢复勤州,铜陵县属之。长安二年(702年)又撤勤州,铜陵县改属春州。开元十八年(730年),又复置勤州,铜陵县又属之。天宝元年(742年),勤州为云浮郡。铜陵县属之,乾元元年(758年),云浮郡复勤州,铜陵为州治。宋开宝五年(972年)撤销勤州,铜陵县改属春州。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撤销春州,铜陵县改属新州。天禧四年(1020年),再复春州,铜陵县属之。宋熙宁六年(1073年)铜陵县并入阳春县。此后广东再无铜陵县设置。
另一个在今安徽。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旧义安县为铜陵县,县冶移于江浒(即古铜官镇),属升州。宋,属江东路池州。元,属江南道池州路。无末陈友谅部将赵普胜克县城,邑令陶起祖迁县治于顺安。明,属
池州府。明初邑令时守道复迁县治于五松镇(今五松镇)。清,属池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6月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21年(1932年)10月,属第二专区。民国27年(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1949年4月21日铜陵县解放,县城为江南解放第一城。5月13日属
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2年2月4日改属皖北署
安庆专区。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铜陵县建制,并入铜官山,改名铜陵市。
佘氏郡望铜陵是指今安徽铜陵。
创修于光绪31年的湖北蒲圻《佘氏宗谱》,溯源其一世祖昶公,为伯高之子,封为佘令郡将军后以佘为姓。26世福公战国时仕秦,有功封铜陵郡守。28世近公字有信仕秦为大将军战伐有功封铜陵侯。31世松公生于汉为河东太守转迁铜陵太守。54世五十四世壁(字联珠)忠诚辅国,徙征讨贼,屡建大功,帝嘉丕积,晋封为铜陵王。是以铜陵为郡望。江西南昌、修水佘氏自认为湖北蒲圻佘氏展转迁入,亦以铜陵为郡望。
湖南邵陵,贵州遵义、黔湄等地佘氏,溯祖源为人皇氏,也都以铜陵为郡望。贵州《黔湄佘氏族谱》在“黔湄佘氏世系”中记载:佘氏先祖“至周时始南迁,初到山西代州雁门关,子孙繁衍至盛,遂立雁门为郡”,“唐时有河南之新郑郡”,“安徽之铜陵郡”;湖南邵陵道光年间《佘氏族谱》序亦云:“佘氏之兴至雁门始”,“大嗣后派衍铜陵”。
唐末以后,由于“选官不问郡望,婚姻不分阀阅”,标榜郡望已失去了实际意义,于是郡望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从此以后,郡望演变为姓氏的一种标志,不管是不是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人,都可以“言李必称陇西,言周必称汝南”,言佘必称雁门,而不必在意真正的居住地如何了。
从上可知,北宋以前,无论是“合人示”为“佘”姓者、“余改佘”姓者 ,还是“伯高之子封为佘令郡将军后以佘为姓”者,都以“雁门”为郡望,即如:《广东通志》云“佘望出雁门”;《安徽古歙严镇佘氏本宗图谱》记载:“佘姓望雁门”。
那么,北宋以后流徒在神州各地的佘氏支派,无论他们是否直接从“雁门”迁出,即使从铜陵、新郑,或者南昌迁出,自然也大都以自己的祖先最早的郡望“雁门”为荣,这并不是说“天下佘氏出雁门”,而是
“天下佘氏宗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