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市望城佘氏
2014-02-20 16:44 来源: 未知 作者 佘氏编辑室
导读:1、望城佘氏始祖及源流 湖南望城始祖佘兴富,字福畴,原籍江西吉安府永兴县西安乡隆保田大冲。生于元泰定二年乙丑(1325)二月初五,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请射潭州,迁益阳。始祖兴富公自任千十一郎,明洪武元年(1368),千十一郎升授总官,诰封通奉大夫
1、望城佘氏始祖及源流
湖南望城始祖佘兴富,字福畴,原籍江西吉安府永兴县西安乡隆保田大冲。生于元泰定二年乙丑(1325)二月初五,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请射潭州,迁益阳。始祖兴富公自任千十一郎,明洪武元年(1368),千十一郎升授总官,诰封通奉大夫。洪武二十二年(1389)督军长沙桥头营,逐落业临湘都十甲大塘冲。
佘兴富的第四代派衍五房,为林、己、秀、宗、先。
长沙在历史上一直为湖南的政治文化中心,自然环境、人文条件优越,是理想的安家栖息之地。洪武二十二年(1389)落业临湘都十甲大塘冲以来,至清雍正十年,佘氏已经发展为当时的星沙巨族,算至今日,在长沙望城已有623年了(迁到湖南有650年),历代人才辈出,繁衍甚广。由于朝代的变迁,世局的变换,很多宗亲为了自身的发展空间需要,陆续迁到全省、全国乃至全球。谱上记载主要迁往之地有岳阳、邵阳、重庆丰都、贵州雷山。目前长沙望城桥驿、丁字湾、捞刀河、四方坪等及其周边地区佘氏子孙约有1.2万人。
2、望城佘氏外迁情况
从望城迁出的佘氏主要有以下4支:
1712年~1817年迁至邵阳一支。据望城兴富公一脉宗房廷璋公一支1997年谱记载:“至清嘉庆二十二年丁丑,佘氏家谱二次续修,随之人口日益增多,因宦与商徙迁四川与邵阳等地已达数百余人。淸道光十三年,为完善起见,步行前往四川续缮红黑各丁,因故未遂。”民国二年或以前的望城佘谱应该也有相应记载。
1712年~1817年迁至重庆丰都一支。由望城兴富公一脉宗房廷璋公一支1997年谱记载(同迁邵阳一支记载)以及丰都佘裔建国宗亲,2003年历时两年撰《佘氏家谱》载:“丰都佘氏,大约在十八世纪初由长沙迁居四川丰都。入川始祖为士字辈,族谱在1958年左右遗失。谱系规定‘政文必玉庭,希应国合之,士世大兆起,元浓耀盛时,开华成本立,发象庆新基,忠孝传家远,声名著鼎彝。’( 与长沙望城佘谱派次‘廷别庭、承别成、贵别著’三字有别。)15世起明公前三子现况不明,四子元章后裔221人,其中佘裔70人。”
迁至贵州雷山一支。贵州雷山一支的迁出年限,还没有找到家谱上的相应记载,从网上百度搜索可知,贵州雷山佘氏派序和堂号基本与长沙望城佘氏一致,可知贵州雷山佘氏与长沙望城佘氏之间肯定有一些渊源。
公元1932年(于民国21年)迁至岳阳一支。公元1932年(于民国21年)湖南望城佘氏兴富公一脉宗房廷一公一支18派耀孚公(字星辉)携兄弟五人及各自妻室、子女、孙一行共约25-30人,迁至岳阳市君山区广兴洲一带(具体分布在高湾、黄金、玉丰、庆丰、五丰各村,现在部分村为许市镇管辖),后有两兄弟耀鹏、耀淙及其家眷因某种原因返回望城桥驿。迁到岳阳之前,家在长沙望城霞疑丁字湾金家垄,当时佘家祠堂在桥驿霞凝翻身大队宵霞湾(王毛嘴)。因家谱遗失,曾用派名为“仲文璧玉庭,熙雍国厚支,四世大昭啓,辕隆耀盛时,开花成本立,发相庆先基” ,找到谱源记录后更正为望城佘谱通用派序。
目前当地子孙中,健在高辈为“时”字辈2人, 72岁以上,最低辈为“本”字辈,现有子孙共近200人。
3、望城佘氏通用派序
政文必玉廷,希应国合之。
士世大兆起,元浓耀盛时。
开华承本立,发象庆新基。
忠孝传家远,声名贵鼎彝。
4、望城佘氏修谱
五房合修谱记载:
首修:公元1732年(雍正十年壬子)
二修:1817年(嘉庆22年丁丑)
三修:1844年(道光24年甲辰)
四修:1876年(光绪2年丙子)
五修:1913年(民国2年癸丑)
由于人员的迁移,加上前些年交通不便,通信闭塞,望城佘氏近100年没有合修家谱,但有些支序还是续了谱的。
(佘开山初稿,佘竞明、佘国栋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