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华夏佘氏家族网 > 家谱渊源 >
  • 同姓天生血缘亲 ——松滋佘氏源流暨宗祠考

    2016-10-14 07:59 来源: 华夏佘氏网  作者 佘祥奎
    导读:木有其根,水有其源,寻根探源乃自然之本。 人有其家,姓有其族,追宗问祖乃人类之情。 2015年10月14日,几位佘氏族人相约,到王家桥镇双河村四组佘家院子去寻一块石碑。 这块刻有佘姓考的石碑镶在佘家院子佘振超的屋山头墙上。 这种特殊的保护办法,让人惊
    木有其根,水有其源,寻根探源乃自然之本。
    人有其家,姓有其族,追宗问祖乃人类之情。
         2015年10月14日,几位佘氏族人相约,到王家桥镇双河村四组佘家院子去寻一块石碑。
         这块刻有“佘姓考”的石碑镶在佘家院子佘振超的屋山头墙上。
         这种特殊的保护办法,让人惊奇,也使人感动。
         人类文明的传承主要靠文字,石碑是这种传承的最好载体,它不同于书籍易腐、易焚、易淹、易毁。虽经百年风雨,石碑字迹仍清晰可辨。
         石碑记载了佘氏源流。是佘家院子大户佘竹山于清宣统元年冬月初七所立。此碑,为佘氏后人提供寻根问祖的宝贵的资料。国有史志,可知兴衰成败,家有谱谍,方知本木水源。
         寻根问祖,佘氏之根在那里?
         世界佘氏宗亲联谊总会编著了《华夏佘氏一家人》一书,此书收集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佘氏族谱,记载了绵绵数千年的佘氏族史,对佘氏源流,迁衍进行了考证。
         佘氏之根在那里?根在雁门!佘氏在雁门得姓,在雁门得郡。天下佘氏出雁门,雁门乃佘氏的根基,佘氏的圣地。只要你姓佘,不管你生于何时,居于何地,你便于雁门这块圣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你官居何职,身操何业,只要你姓佘,便是雁门同宗。亲不亲,同姓人,一笔不写两个姓,天下佘姓一家人。佘氏和我国其他姓氏一样,起源的说法也很多。有改姓说,赐姓说,合姓说,转姓说,尽管说法并不完全一致,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佘氏都出自雁门。雁门,是佘氏族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雁门是我国古代内地与塞外,中原与漠北,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之处,乃军事要塞,有“中华第一关”之称。佘氏祖先就是在这里建功立业,也是在这里发祥繁衍,并从这里出发,散布到中华大地及世界各地。
         佘氏生衍之广,枝繁叶茂,族大花繁,分支甚多,兴旺发达,卜迁不一。据《华夏佘氏一家人》统计,现全世界佘姓人口有40万左右。仅松滋佘姓人口经统计有近万人。
         考松滋佘姓,索《华夏佘氏一家人》中记载的百个佘氏族谱,对照松滋佘竹山所立“佘姓考”石碑,参照松滋佘氏族谱,在不同的分支世系中寻觅,顺藤摸瓜,终于找到了松滋佘氏源流。
         始祖余昭元,晋武帝时为镇海大将军,因征伐有功,功勋盖世,被武帝改余为佘,乃受姓之始。
         唐朝中期,出现安史之乱,佘昭元后裔一支迪公为避战乱,从雁门迁往安徽铜陵。
         传至钦公,钦公登唐进士,为国子博士,奉昭讲经于江西南昌阁,举家迁至南昌。
         传至通公,通公乃苗裔也。
         传至安裕公,佘安裕为宋朝进士,官翰林博士,太子太师,诰进吏部尚书。
         传至佘宣公,宣公乃曾为元朝丞相。
         传至德公,德公明朝武将,曾征寰濠有功。
         传至福公,福公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人口大迁徙的年代。
         明正德14年,公元1519年,福公、禄公、寿公三兄弟携家带口,从江西座船溯江而上,在松滋上岸,落籍于现南海镇拉家渡村一带。
    福、禄、寿三公乃官宦之后,家境殷实,有不少的家丁仆从。落籍后成为此地的名门望族,大户人家。为祭祀祖先,三公修建宗祠,俗称佘家祠堂。
         佘家祠堂位于今松滋市南海镇拉家渡村4组,庙河西岸,拉家渡卫生院以南,一个小地名叫陡林坡的地方。现祠堂荡然无存。
    此地虽属平原湖区,历史上曾是一块岗地。据传,佘家祠堂建在岗地上,建筑宏伟,有中堂,牌楼。主厅高悬大匾,正中竖立神龛,供奉先祖,内书“佘氏历代先亲考妣之神位。”
         堂屋厅堂雕梁画柱,金碧辉煌。房屋有前后两排,共计8大间。屋屋相连,廊廊相通,整个建筑精巧玲珑,错落有致,每逢春节、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都在此祭祀。
         后禄公再迁澧州花草坪,寿公入赘本邑黄姓。
         福公生有二子,老大元通,老二元道。因兄弟不和,为长幼纷争,诉讼多年,花钱数千金。后各立宗派,遂分祠宇。于是,祠堂一分为二,分为后寝和讲院。后寝为元通私祠,讲院为元道私祠,惟中堂与建楼在公,两私祠各分房屋四间。元通和元道各分私祠后,便各立宗派。便有了新祠和老祠之说,后寝为老祠堂,讲院为新祠堂,虽同流而分派。
    老祠堂续派为:文运宏开,家声远振。
    新祠堂续派为:上国心学,世传克昌。
         新老祠堂两支后裔繁衍盛大,人丁兴旺,今日松滋之佘姓乃皆此后裔也。而在松滋以佘氏命名的地名如佘家楼子、佘家湾、佘家屋场、佘家台、佘家院子、佘家大堰、佘家陡坡、佘家冲、佘家大桥等,还有佘家义渡立于清嘉庆年间的石碑都佐证了佘氏在松滋“历史悠久”。
    自分新老祠堂以来,历经明清300余年,佘家祠堂连遭两次大的水患,特别是清同治9年大水,宗祠冲毁。
         至民国20年,佘氏族人讨论修复祠堂,认为佘氏同祖同源,一脉相承,难云歧异,不可任其分歧下去,遂将后寝、讲院合为一祠,八房宗派合而为一,并重续派序。合并后续派为:
    初民立业,铜郡兆祥。清代胥宇,万年安康。
    功丰德大,贻谋孔长。云来茂盛,启建殿堂。
    庭楹正直,梁栋辉煌。相敦咸和,绳武图强。
    英杰显达,超拨恒常。风麟济美,兰桂齐芳。
    善承先绪,率循经纲。后裔多祜,祖烈迪扬。
         合祠后所建的佘家祠堂,比旧祠堂小了许多,分散在松滋各地的佘氏族人,在人口居住集中地也建了分祠,被称为总祠的佘家祠堂因年久失修,解放后被毁,遗存全无。
    南海镇拉家渡村是松滋佘氏的发祥之地,也是佘姓人的主要居住之地,至今方圆数十里,这里的人大都姓佘。清朝江南道监察御史佘文铨就出生在这里。
         这里建有佘家祠堂,也有佘家墓群,198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离佘家祠堂不远处,即厍家咀村9组有明代墓群,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地表封土未存,墓室用糯米浆石灰垒筑,名佘家场墓群,年代为明代。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许长眠在这里的就是松滋佘氏先祖福公、元公、道公及子孙。
         沿着漫漫寻根路,我们看到,佘氏祖先从雁门——铜陵——南昌——松滋,一路走来,历数千年,在松滋落地生根。
         寻根溯源,雁门守关,册封授姓,择地而居,显赫铜陵,为官奉昭,讲学南昌,避难而存,迁居松滋,寻根问祖,一脉相承。
         追寻那远逝的历史足迹,考松滋佘姓、宗祠,勿忘先祖,启迪后人。

    唯一佘氏联谊大会官方网站  佘氏,佘氏网,佘氏起源,佘姓起源,佘氏迁移,佘氏谱序,佘氏家谱
    地址:长沙市湘府东路二段308号华盛世纪新城12栋4单元1408 邮编:410000
    中文域名/通用网址:华夏佘氏, 备案号:湘ICP备09013358号 国际域名:www.shejiaw.com
    佘氏热线:0731-89906113 节假日不休 投诉邮箱:admin@shejiaw.com 咨询邮箱:admin@shejiaw.com